AI 浪潮下,人类何去何从?

今年 2 月 13 日,在迪拜举办的 2025 年世界政务峰会上,马斯克在众人的注视下,骄傲地公布了自家 AI 的进展。但同时也提出预警:接下来我们或许会进入一个人类智力走低、机器智能飞速提升的两极分化阶段。到那时,真希望这些电脑能对人类友善一点。然而,这更多的是一种设想。而这些天,一张关于裁员的截图被广泛传播,据说它来自某知名护肤品牌的董事长。他表示,客服部门 95% 的岗位将会消失,法务部门淘汰 5%,还有一个部门淘汰 70%。

个人经历与社会焦虑
再说说我遇到的事。这几天我的朋友查出肝功能异常,我陪他去看病的时候,我一边拿着他的诊断结果,一边查看 DeepSeek给我的分析。结果大概率显示我的朋友属于腹部型肥胖,还有几种可能的病因,并且提到接下来可能会演变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我还没念完,大夫就说:“你这在查 DeepSeek呢” 我说是的,没成想大夫回应道,“唉,我们现在也会查这些东西,以前平常也看书学习,现在好像都在用这些AI工具,导致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用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弥漫在整个房间。我想这种焦虑大概萦绕在每个人心头,我觉得屏幕前的各位可能都没有绝对的安全感了。
几年前,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两部著作《今日简史》《未来简史》中进行了预言式的论述:在不远的未来,社会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群体 ——“无用阶级”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出庞大的无产阶级,到了 21 世纪,可能就会出现 “无用阶级”。这个群体对政治、经济、艺术,或者社会的繁荣毫无贡献。以前人们想要反抗精英阶层的压迫,如今基因技术的发展可能让部分人成为 “无用之人”,而反抗 “无用” 的命运只会更加困难。
几年前,几乎没人认为程序员、记者、音乐家、艺术家会被取代。但到了 2023 年,根据复旦大学一位经济学博士的统计,在最容易被淘汰的 25 种职业当中,编辑、作家、文字记者、计算机程序员等赫然在列。这几天我还刷到,现在用 DeepSeek提出需求直接就能帮你写出脚本,在用其他工具一键就能生成成片。甚至十分钟就能制作出一条视频,还能赚取创作收益,而且这个收益说不定比打工还多,制作速度还很快。关于人工智能的 “危机” 才刚刚开始,它引发的人类竞争上岗浪潮已然来袭。
目前国内的失业情况有多严重呢?我国官方统计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1%,但实际上,很多灵活就业者或者未登记失业者并未被统计在内。
北大的张丹丹进行了一项研究指出,如果把 “躺平” 或 “凑合生活” 的群体计入其中,实际青年失业率可能高达 46.5%,当然,这是两年前的数据。很多研究都表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青年失业。并且,研究还指出什么样的人被淘汰的可能性最高。比如之前提到的相关研究很早就断言,在未来的 AI 革命浪潮中,高学历人才被淘汰的可能性最高。
高学历人才具备哪些素质呢?
第一,他们经历过残酷的应试教育考验,专注力、学习能力和坚持性都很强。
第二,能从激烈的升学考试中脱颖而出,意味着他们具备优秀的逻辑思考能力和知识学习能力。
然而,他们可能有很多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因为这并非应试教育的重点考察内容。这类人可能会首先被淘汰,因为 AI 的专注度和持久力是无限的,学习能力也是如此。
说到逻辑思考能力,前几天我刷到一个视频,一位程序员说,之前一直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认为这是人类的优势底线,但看到DeepSeek的推理后,他感到崩溃。
其实多年前,阿尔法狗就已经战胜了人类最强棋手。而且,AI 还有强大的记忆力与检索能力。总之,如果是标准的高学历人才,可能会首先失去智能方面的优势。
AI 对人类能力的挑战
人类大概有两种基本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前的机器代替了我们的体力劳动,比如起重机、汽车等,人类可以转向一些至少需要一定认知技能的工作,比如控制机器。
但如果 AI 在记忆、分析和辨识各种模式等认知能力上都超越人类,那该怎么办呢?很多人对 AI 还心存侥幸,认为高学历人才被淘汰是因为情商不够,不理解人的情绪,而人类的情感是 AI 无法替代或超越的,理解人还得靠人。
但你可能没有失恋过,我之前因为情感问题觉得自己过不去了,就和 AI 聊天,它在那段时间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它不仅有超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还很会说话,尽量不让我受伤,说话也很委婉。而且它还不是最厉害的语言大模型,所以你还能肯定人类理解情感的能力一定强过 AI 吗?反正我是服气了。
这时,有人可能会说:人类还有智慧、直觉判断力。就算 AI 逻辑分析能力强,人类还能靠直觉。但如果你不是老司机,在陌生地方迷路时,依靠直觉找路,可能远远不如导航给你的安全感。
举个例子,以往新手和老司机的区别在于,老司机知道哪里人多,这依赖多年的经验。
但现在,大数据能清楚地告诉你到某个地方需要多长时间,甚至半小时后哪里道路会更通畅。更残酷的是,所谓的人类直觉,不就是一种模式辨别吗?

比如我们觉得某个人像骗子,或者看到帅气的人就想给他点赞,觉得有气质的人应该很博学。老司机对路况的判断、银行经理对投资的判断、律师对谈判的判断,不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培养出的对某类事情的模式辨别能力吗?往底层说,就是长期形成的生物算法。AI 也是算法,凭什么生物算法就高人一等呢?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相信人类永远有独特的能力,是 AI 无法企及的,可这或许只是一厢情愿。
不久之前,大家还喜欢用面部识别举例,认为这项任务婴儿都能轻松完成,而最强大的计算机却做不到。但如今,计算机辨认人脸的能力已经远超人类。还有人觉得人类有创造力,AI 只会做重复的事。那么,AI 真的没有创造力吗?那可能是你对 AI 还不够了解。
一个叫摩伯特的平台在去年上半年就用 AI 创造了超过 1 亿首曲目,82% 的听众根本听不出与人工创作的区别。去年 1 月,该公司的市值达到 29 亿美元。多年前,加州大学音乐学教授戴维・科普开发了一个名为 EMI 的人工智能。现场播放音乐时,人们都觉得某首特别厉害的曲子一定是巴赫的作品,另一首肯定是 AI 制作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再比如阿尔法狗,它不用借鉴人类经验,自己研究规则、学习招式,展现出很强的创意。所以,除非你是像李白、周杰伦这样的顶级创作者,否则 AI 可能就会取代你。而且,AI 取代我们的工作,并不需要达到顶级的才华,只要比普通人强就行。那么,人类还有什么能力是 AI 无法替代的呢?我们都是普通人,怎么能与不知疲倦、飞速进步的人工智能抗衡呢?
AI 对行业的颠覆
人们可能会说:AI 没有意识。过往科幻电影里,计算机要发展出自我意识才能超越人类。但人工智能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只需要智能,不一定需要意识,反而意识可能是一种阻碍。
比如出租车司机的任务是把乘客从 A 点送到 B 点,作为人,开车时可能会看着天空,对宇宙产生敬畏,想到自己的孩子而露出笑容,但这样可能会导致车祸。而作为机器,它不需要这些情感,只需要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就行。它不用享受音乐,也不会对宇宙的奥秘感到敬畏,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除了个人,人工智能甚至可能颠覆整个行业。
以医生为例,大多数医生的主要工作是诊断和治疗。如果我因为发烧腹泻去诊所,病因可能是食物中毒,也可能是肠胃病毒感染、霍乱、痢疾、癌症,或者其他未知疾病。

而医生只有几分钟时间做出诊断,后面还有人排队。在这几分钟里,医生只能问几个问题,做个简单检查。如果医生情绪不好、累了或者饿了,都会影响判断。这就难怪医生有时会误诊,之前误诊率可能接近 50%。
但如果医生是人工智能,它了解史上所有医学病例的相关数据,甚至我的家族病史,还知道我今天去了哪些地方,那么它给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肯定比普通医生更准确,而且它不会受客观条件影响。这种威胁不仅限于诊所医生,事实上,越是专注于相对专精领域的医生,越容易被取代。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在不远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越是专业分工明确的工作,越容易被 AI 替代。相反,原始人反而没那么容易被替代,因为原始人要懂得把碎石磨出尖头,在山林中寻找可食用的蘑菇,追踪猎物,与其他猎人协调进攻,还要知道如何用草药治疗伤口。
相比之下,出租车司机和专科医生做的事情更为单一,也就更容易被 AI 取代。
再说说自动驾驶,如今全球每年将近有 125 万人死于车祸,其中超过 90% 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比如酒驾、开车玩手机、疲劳驾驶、走神等。而这些错误,自动驾驶汽车永远不会犯。
虽然现在自动驾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如果把所有驾驶工作都交给计算机处理,将能够减少约 90% 的道路伤亡,每年能少死 100 万人。还有电车难题这个问题涉及伦理以及超强的决策控制能力,讨论了很多年,但对人类的实际行为并没有产生影响。遇到紧急情况,人们还是靠第一反应和直觉处理。
所以,你希望旁边车的驾驶员是喝醉酒的人,还是像舒马赫和康德结合体那样可靠的存在呢?答案显然是后者,所以自动驾驶肯定是要发展的。比起人类自身的安全,工作算得了什么呢?如果自动化让司机、医生、军人等职业变得无用,希望他们能找到别的事情做。就像工业革命取代了人们的手工劳动,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工作,AI 时代或许也会如此,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人类面临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假设一位 40 岁的卡车司机失业了,他能去做 AI 数据标注师或者无人机驾驶员吗?就算他凭借惊人的努力学习航空动力学、气象学以及飞行器结构、航电系统等知识,成为了无人机驾驶员,也可能在两三年后因为无人机自动化而再次失业。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以前,终身学习只是一个倡导的口号,现在它即将成为残酷的现实。而且,就算努力学习,也不一定能学会。之前工厂工人失业可以去做超市收银员,但在未来,他们面临的是时代的巨大鸿沟。收银员、纺织工人失业后,几乎不可能成为癌症研究人员、无人机驾驶员,或者加入人类与 AI 协作的银行团队。
回顾人类的一生,通常可以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前二三十年我们学习、磨练技能,之后的三四十年我们工作、报效国家。虽然到了 50 岁还能获得薪资,但基本都是之前能力的微调,这也涉及到工作的归属感问题。比如我是一名编辑,让我去做程序员,我很难接受。二三十岁还比较容易适应新工作,可到了四五十岁,人们会觉得人生已经定型,不想再折腾。这个时候让他们学习新技能,不仅会面临技能培训的困难,还会缺乏学习的动力。
人工智能还有一个强大之处,就是信息更新及时。比如某个组织研制出针对某一疾病的疫苗,几乎不可能让全世界所有医生马上知道,最快可能也得半年到一年时间。但如果全球有 100 亿个人工智能终端,信息几乎可以瞬间更新。最无奈的是人类的寿命限制,无论多么优秀的大脑,随着人的死亡,所有的智慧都会消失。
比如鲁迅、爱因斯坦,他们花费二三十年培养出卓越的智慧和强大的思维能力,但人去世后,这些都没了。虽然会留下文字著作,但后人依然要从婴儿开始,花十几二十年学习,还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据说地球上曾存在过一个亚特兰蒂斯文明,这个文明高度发达,原因之一就是那里的人平均寿命有四五百年。如果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一直活着,世界又会怎样呢?所以,人类被寿命限制,而人工智能没有这个问题。人工智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永远解决了,还能不断学习进步。
随着人类逐渐被挤出职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掌握强大算法的少数人手中。即便只淘汰全球百分之二三十的人口,那也是十几二十亿人。到那时,社会会出现 “中部塌陷” 的情况,低收入人群可能影响不大,毕竟做体力活也能维持生计。但中等收入群体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全球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面临经济崩溃。比如 AI 和 3D 打印技术取代了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的部分工作,这些国家就只剩下高科技企业,全球经济增长会更加不均衡。
如果真到那一天,大众该如何打发时间呢?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的。

答案之一可能是靠药物或者电脑游戏。但工作不只是提供收入,还能给人带来自尊心,让人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价值的。
随着 “无用阶级” 的出现,人类的生存和心理健康都将面临巨大考验。有人会说,停止发展人工智能不就行了吗?就像禁止人体器官交易,通过法律禁止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但如果仅仅因为担心工作消失就停止发展人工智能,恐怕不行,因为这意味着要放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巨大潜力。
不过,确实有人提出了新的模式,即全民基本收入或全民基本服务。全民基本收入模式就是通过税收把富人的钱抽取一部分给穷人。全民基本服务则是为人们提供免费的基本服务,比如教育、医疗保健、交通等。但全民基本服务很难界定,上学是基本服务,那每天看电视、开车钓鱼、租大房子住是不是基本服务呢?就连基本教育的范畴也难以确定,是只学基础知识就行,还是计算机、小提琴、数学等都要学呢?这很难说清楚。至于全民基本收入,已经在德克萨斯州和伊利诺伊州进行对比实验,之后我们会单独讲述。
其实人每天吃几个馒头就能活下去,但人们在意的不只是生存,更在意公平。大家都穷没关系,但不能贫富差距太大。另外,“全民” 该如何定义呢?应该是全球范围吧。那么,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纺织工人和客服人员失业了,美国选民会愿意把自己的税金拿去补贴他们吗?有人可能会反问:你会拿自己的钱去补贴失业的兄弟姐妹吗?
我把这些悲观的言论展现到了极致,但其实我的内心并不悲观。
相反,随着对人工智能了解的深入,我越觉得有底气。这也是我一直想传达的:越了解,越自信。
接下来,我后面会继续了解 AI 的世界,希望大家能把心中的焦虑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动力。
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刘禅吧,假如你是刘禅,你有两个选择:第一种,你身边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军师,你可以选择 “摆烂”,把国家交给他,自己每天吃喝玩乐;第二种,你有一个厉害的军师,你抓住这个机会,让他教你各种知识和本领,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
那么,你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