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AI一定无法取代什么人?

最近和不同行业的朋友聊天,最后话题都集中在一点:AI来了,以后该怎么办?相信你肯定也有过这样的焦虑,担心AI会取代自己的工作,甚至现在许多公司都把用deepseek写进员工KPI里,不会用AI的人全部裁掉。但我的观点是,大家没必要惊慌,AI的出现与其说是一个警告,不如说是一个提醒。
AI更像是一个筛选器,一个分水岭,一个略带强制性的个人能力升级插件。它肯定会替代掉一部分人,这是大势所趋,但也会赋能另一部分人,让他们本身的价值被更加放大。那AI会替代掉什么人呢?不会深度思考的人,只有初级思维只能做初级工作的人,只会动手不会动脑的人。
比如只会写文案,只会咬文嚼字,但不懂得文案背后的思考逻辑,所针对的目标人群,以及要传递的关键信息。再比如,只会搜集整理数据,但不会筛选清洗数据,不会对数据下判断,不会对数据的异常变化有深入挖掘和洞察的人。现在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过去那些初级岗位的工作,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作,很容易被AI所取代。但是那些需要深度思考,需要从无到有创造,需要抽丝剥茧找到原因的事情,AI做不了,但它能加速帮你完成这些工作。所以乘风起势,而不是被风刮跑,思考力依然是人类至关重要的武器。
那么想要用好AI,我们要着重培养哪些技能?以下3点,大家笑纳:
会总结事物的底层规则
任何一个领域,一个行业,只有把它的底层规则摸透的人才有资格吃到红利,后来的人只能喝汤,再后来的人连骨头渣都没有。
这个道理在AI来了以后,会更加明显。
什么叫底层规则呢?
就是支撑这个生意业务不断发展的基础,少了它这个模式链条上的一切机会都不成立。
职场上也是如此。我不止一次提到过,人的成长路径是依据外部规则的变化而不断升级的。
从刚入职时一个项目的规则,到一个团队的规则,再到一家公司的规则,最后到一个行业的规则,每一次规则的变化就是一次思想的升维。当你换了一个规则领域,旧的思想要马上更换和适应新的框架。
比如很多人做一个项目的时候非常厉害,一个人顶八个人,但升迁到团队领导的时候却带不动人,因为单打独斗时候的规则和带领团队的规则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到了行业层面,规则又变了。“带领”这个词的意义变得更丰富,从过去带领一大帮人,变成了带领整合一大帮资源。
这个“资源”可以是产业链条上的公司,组织,工作室,或者自由职业者,甚至还可以是IP,商标,生产线,人脉网络等等。
思维的迭代伴随规则的迭代,这就是深度思考。学习规则,参透规则,利用规则,最后改变规则。
这就要求,你要不断总结出你这个领域的SOP,即标准作业流程。
而这每一个SOP就是一个规则,AI可以把这些规则结构化,可视化,落地应用化,把它从你的大脑里复制到你的电脑里。
比如,你是做市场分析的,过去搜索分析市场数据,你需要3个人的团队,花费1个月时间去完成。
但现在你只用总结出一套做市场分析的标准作业流程。
前期,中期,后期分别需要做什么工作,具备什么能力,需要什么信息的输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以及结论质量好坏的评判标准。
然后用AI工作流搭建好这个“生产线”,接着不断喂给它数据,一个小时就能搞定。
这就是利用好底层规则之后的降本增效。
越早洞察到底层规则的人,就越早能培养出自己的万能AI助手,真正解放双手,释放大脑。
万事万物都会拆解
小时候看科幻片,特别喜欢一个段落:
一个机器人看到眼前的一架钢琴,马上展开扫描分析。这架钢琴的材质、年份、生产地、售价、曾经的主人等一系列信息全部罗列在屏幕上。这就是拆解。而人类也应该学会这个技能,因为这会让你看问题变得非常全面有条理。如果带着拆解的意识去看待世界,你会发现万事皆可拆。一个项目,你能拆解成背景,需求,解决方案,资源搭配和时间规划;一场演讲,你能拆解成开场,中段和结尾。
中段里又能拆解成不同的主题,转场以及互动环节;一款APP程序,你能拆解成前端和后端,前端又可以拆解成不同的页面,后端可以拆解成不同的模块;如果你愿意,随便拿起手上的一个东西,面对的一个困难,正在做的一件事情,都可以练习拆解。
拆解的好处,就是将问题由表及里进行分类,然后各个击破。
就像手握手术刀的外科医生,面对病灶要精准处理。既不能伤及无辜,也要一击必中。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问题不知所措,就是因为没有拆解的思维。问题的不同部位往往纠结掺和在一起,变成一团乱麻。而拆解就是把乱麻理顺,把大脑清空。掌握这种方法,你的思考效率能提升好几个数量级。就像我们面对AI一脸茫然,不知道该问AI什么问题,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不会拆解。
你如果问AI:怎么提高工作绩效?最后只会得到不痛不痒的套路解答,和网上那些鸡汤文并无二致,对你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但你如果问AI:我是一个在一线大厂工作5年的程序员,今年6月就进行述职报告(背景),针对过去一年的工作绩效提出改善计划,尤其是在编程开发的进度上要提升工作效率(目标),我该如何制定一份目标清晰,可执行性强的绩效提升计划(行动)?这样再去试试,马上就不一样了。
对AI提问,千万不要陷入知识诅咒的陷阱,你以为AI都知道的事情,实际上你不告诉它,它根本不懂你要什么。所以如何正确地和AI交流?你不能只有笼统的一句话,而是要把信息进行拆解,按照逻辑进行结构化表达,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会做调试,擅长调试
一个人会不会用AI,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这个人会不会调试,有没有迭代优化的思维,而不是乱问一通。
因为AI出来的东西一开始并不那么精准,而你需要通过调试来训练它懂你,知道你的想法,慢慢接近你想要的答案。
而想要做好这一点,就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什么意思?
从一个模糊问题开始,不断迭代,每一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元素,然后根据出来的效果进行反复追问,这样你才能得到最终想要的答案。
控制变量,就是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然后观测结果,直到每一个小的结果都让你满意,最后组合成一个大结果。
比如你想要AI写一篇文章,出来的东西你并不喜欢,但具体不满意的点有好多个,文章结构,文章标题,文章举的例子,文章每个段落的小结,你都觉得要调整。
这时如果一股脑全修改,每次AI都要重新思考,重新产出,出来完全一篇新的文章,这时大概率你又会有新的不满意的点,无休无止。
那该怎么办?
不要一上来就调试所有地方,而是一个个分别来调试。
文章标题不满意,单独拎出来进行调整,具体哪里不满意,是语气不行,痛点没有前置,情绪感不够?
文章结构不满意,那就是文章大纲出了问题,所以就重新拟定大纲,换个行文结构。
文笔风格不满意,那就喂给AI几个你觉得不错的文风,依然是原来这篇文章,让它换个方式来写。
如此调试,AI才能知道你对每个部分分别的偏好都是什么,它才会记录在“大脑”里,长此以往才会更加了解你。
最后总结一下,什么叫AI思维?
AI思维并不是你真的相信AI可以代替大脑,而是AI可以代替大量由人脑发出来的人工指令。只有这样你才会积极去尝试,去使用,而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干就能躺平。
因此一定要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会挖掘工作的底层规则,能够拆解所有的步骤,对每个步骤进行精准微调,如此才能用好AI.
这个过程前期肯定是痛苦繁琐的,甚至比你过去人工工作还要来得耗时耗精力。
可一旦你深入干进去了,基建设施搭好了,后面就是乘风起浪,无往不利。
最后,祝大家早日成为AI的驾驭者,而不是被AI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