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差距的五大核心要素,你知道几个?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祖辈传承下来的财富,也没有身居高位可以依靠的亲戚,唯一可以凭借的只有自己的能力。不顾一切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是绝大多数人成功的唯一路径。那么,是什么能让你的能力快速成长呢?今天我邀请你和我一起来挖掘出那些能让你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先说明一下,我干咨询出身,思考问题有两个工具。一根线,就是先找到一条线索,顺着线索回到事物最开始的地方,那里是事物的开端,往往更容易看到本质;一把斧,就是高度的抽象,砍掉细节,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我看到问题的全貌。所以今天这个视频重点是我利用这两个工具推理的过程,而不是结论。
能力的源头与基础能力
首先,让我们回到能力的源头。那个我们都有,但却经常被忽视的源头。1948 年,维纳出版了《控制论》,开创了控制论这门新科学。他对人与机器的行为过程进行了高度的抽象,提出人的行为与机器的动作无一例外都要经历三个环节:感觉器官,负责从环境收集信息,比如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中枢决策器官,负责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和决策,比如人类的大脑;效应器官,负责执行特定任务,比如人类的手和脚 。他的抽象打破了人与机器泾渭分明的界限,更给我们思考人能力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类器官给人类提供了四种基础的能力:感知、认知与决策、行动。人类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这四种能力的配合,以一个目标的达成为例。感知能力会在环境中收集信息,感知到的信息会传递到认知与决策环节,认知与决策会发指令给行动环节。行动后,会有反馈,反馈被感知,开启新一轮的循环,直到目标达成,再继续下一个目标。
比如,你想拿起旁边的杯子,首先,眼睛会看见杯子,获取杯子的位置;然后大脑决策端起杯子,并给手发信号,手拿起杯子;皮肤会感受到杯子的重力,眼睛会看到杯子在手中,这些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判断任务完成。这四个能力形成了一个首尾相应的闭环,人是通过这四种能力的不断循环迭代,滚动向前达成目标的。目标越大越复杂,需要的迭代次数就越多,比如你想冲一杯咖啡,这里面就会调动多个循环迭代直到目标达成。所以,本质上,人类基本活动模式是由四种能力组成的协同闭环。但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这四种基础能力人人都有,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还会存在巨大的能力差距呢?造成能力差距的秘密就隐藏在这四大基本能力的配合方式之中。
能力差距的来源
(一)认知:信息带来的差距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人类活动的模式,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抽象的概念叫信息。什么是信息?广义的信息概念包罗万象,我们说出来的话是信息,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信息,我们熟悉的科学技术、道德法律、风俗宗教、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信息,我们每个人都被信息包围。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给信息下了一个更接近本质的定义: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个定义太重要了,它完美揭示了信息的作用。比如我问你,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是个平面还是个球体?你肯定知道是个球体,但古人可不这么认为。你今天能比古人更了解这个世界,是因为你比他们掌握的信息要多得多。你掌握的信息越多,你手中的确定性就越高。大家都知道,人是追求确定性的动物。信息,是人与人能力差距的第一个来源,我们把它也称之为认知。有句话说的好,人是不能赚认知以外的钱的,凭运气挣来的钱会凭实力亏掉。你现在能真正理解这句话了吗?人只能靠提高确定性来赚钱,从不确定性中是很难赚到钱的,因为那跟赌没啥区别。
所以,人类社会古今中外都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学习就是获得认知的手段。从图上你也可以清晰地发现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从反馈中学,这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模式,人可以从反馈中提炼和储存有价值的知识,修正自己的行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有句俗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失败并不是成功之母,反馈才是,只不过失败带来的痛苦更刻骨铭心,人更重视失败中的反馈而已。所以请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因为你避免失败的同时也放弃了一次能力成长的机会。从今天开始,我想诚恳地请你,带着一颗平常心,把每一次结果,不论成功或者失败,当做一次成长的机会,从反馈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复盘。
第二种学习方式是向其他人学。文字被发明以来,人类的智慧通过文字得以保存,人类的知识储备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所以你今天遇到的 99.9% 的问题,在人类的智慧宝库中早已经有了答案,你不必事事从头摸索。看书、听课、以牛人为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更快成长的路径。
(二)努力:克服本能的束缚
第二个重要的概念是能量。人的任何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缺少能量,人不但不能正常进行日常活动,连生命都会受到威胁。虽然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了能量不足的困扰,但对于漫长的人类进化史来说,这段能量充沛的日子所占的比例实在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人类的祖先还是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随时需要忍饥挨饿的原始人。所以,人本能上更倾向于获取更多的能量,消耗更少的能量,俗称又馋又懒。因为懒人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走访和调查;因为懒人可以放弃思考,仅凭主观臆断作出重大决策;因为懒人可以拖延、逃避困难,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屡见不鲜。世人都被自己的本能所驱使,所以教员反复告诫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实事求是。
王阳明用 “知行合一” 四个字为世人揭示了知与行统一的本质。古代经典中也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这样的名言。能力差距的第二个来源就是能否克服本能的束缚,让自己动起来,包括动脑和动手。这也是为什么古今中外的文化都非常强调勤奋与努力。
(三)效率:选择合适的策略
说完这两个概念,我们再认真审视一下这四个基本能力组成的闭环。人与人能力上的比拼,究竟在拼什么呢?拼的是能用最少的能量和时间达成目标,也就是效率。效率的提升不仅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帮你争取更多的时间,让你有时间去学习、去成长。能力差距的第三个来源就是效率,而提高效率除了前面讲的掌握知识和克服本能,让自己动起来之外,还在于能够选择出更高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通常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面临两个选择:先干起来,边干边学;或者先学好了再干,争取一次性成功。究竟哪一种效率更高呢?从四个基本能力配合的逻辑上,我可以告诉你理论上的答案:取决于这个事情的确定性。当事情确定性高的时候,先学再干,避免返工,浪费资源;当事情确定性低的时候,边干边学,从迭代和反馈中成长。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回到信息的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人类之所以采用不断迭代的行为模式,本质上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收集信息,提高处理事情的确定性。当确定性足够高,实在没必要浪费资源从错误中成长。比如你要做个杯子,先掌握好做杯子的知识,再去做杯子,效率更高;当确定性很低,从反馈中获取知识就是更好的选择,比如你要创新一个新产品,迭代试错,效率更高。我为什么说理论上呢?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很复杂,究竟先学再干,还是边干边学哪个效率更高,并不是那么明确。
复杂的事往往是由若干小事组成,这里面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就拿创业来说,你的业务是否能够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高度不确定的,试错迭代会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但你要办营业执照,符合市场监管的要求,这些就是有标准、有要求的,是一个确定性的问题,你最好了解清楚再做。所以,没有一种策略能保证你做任何事情都高效,你需要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选择。虽然选哪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需要看情况,但有一件事情我倒很确定:经历失败,从反馈中成长是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必修课。上学的时候,大家基本上都在解决确定性的问题,比如做题、考试;但进入社会,只有学会解决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才会获得更高的回报。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那些有着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因为确定性的问题,机器比人类解决的效率要高得多。面对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经历失败,接受失败,从失败中成长,并保留再来十次的勇气和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不确定性时代生存。最糟糕的选择是本该用迭代和试错来解决问题,却一次性投入全部的资源不留后路,直到输光。今天用这种方式创业的人少吗?
(四)目标:人生选择的力量
差距的第四个来源是目标。目标就像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每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每个人的目标都不相同,巨大的差距也就因此而产生。目标究竟是什么呢?是你对未来的选择,人生的差距就在每一次选择中被拉开了。所以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有点道理,但没说全,还要补一句,选择与努力缺一不可。选择让你有了走得更远的可能性,但努力确保你有走下去的确定性。没有努力地学习积累足够的认知,人连选择的能力都没有,选择大于努力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有人想说,哎,不对呀,谁谁谁刚好赶上了某一个机会发达了,这不证明了选择大于努力吗?这里边有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所谓刚好赶上了某个机会,是你的理解,还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个机会是人家积累和选择的结果;
第二个误区,就算真的是刚好赶上了,那也不叫选择,这种事还是少羡慕的好,除了让你丧失奋斗的勇气过得更糟没别的好处。当然选择有好有坏,有长有短,人总是在不同的目标之间权衡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面对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时候。短期目标是你想吃的美食,想刷的剧,想看的综艺,想去的地方,想见的人,想办的事,想挣的钱,想学的能力;长期目标是你的渴望,你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只有具备长期目标的人才能做出更有远见的选择,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走得更长远。所以找到人生的意义很重要,但总有一些人不断宣扬着人生没有意义,似乎看透了一切,活得很现实。
我并不认同,人要分清楚三件事:世界的事、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那是世界的事,你需不需要意义,却是你的事。一个没有意义、没有希望、没有梦想的人生真的会更好吗?就算人生真的没有意义,我也要拼尽全力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因为那是我的事,我需要。
(五)借力:放大能力的途径
差距的第五大来源是借力。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但学会借力,就等于给自己装上了能力的放大器。一种是可以借助工具,工具的发明,就是为了弥补人能力的不足,所以古人有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使用工具和不会使用工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尤其是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工具的快速发展,更是进一步拉大了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距。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那就开始学习新时代的工具吧。另一种可以借的力是人。
人类社会是分工协作的社会,能够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带领人们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厉害且稀缺的能力,这类人被称为领导者或者管理者。每个组织中,带领他人的管理者收入普遍超过普通员工。当然,如何成为一个组织管理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管理者要调动人,除了有资本加持之外,还必须有两个基本能力:懂人性,会沟通,知道人究竟要什么,也能够高效地传递信息。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一种现象,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很多人觉得不公平。我不这么看,干和说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你可以既干得好也说得好,这样你晋升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人。但如果非要退而求其次,从干和说选一个能力的话,对于处处需要协作的大型组织而言,高效沟通信息的能力是更重要的。相比干得好但不会说的人,会说的人获得晋升的可能性更高。
总结与展望
好了,造成能力差距最核心的要素,我已经梳理完了。总结一下,能力差距的五大来源是认知、努力、效率、选择和借力。这五大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需要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让你的能力指数级成长。最后别忘了我们分析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但活得更好的前提是健康地活着,没有健康,今天谈到的一切都会失去根基。所以这些你可以都没有,但请你一定要保持健康。再看一眼这些结论吧,有你从来没有听过的内容吗?没有吧,从古至今这些已经不知道被强调多少遍,你耳朵也快听出茧子了吧,甚至觉得这些都是懒得听的废话。
我想请你对生活中这类的 “废话” 保持敏感,因为过好人生的秘密就是这么显而易见、唾手可得,反倒是那些故弄玄虚、不经思考的言论需要我们保持警惕。虽然我用了很大的篇幅梳理了拉开能力差距的五大要素,但仍然留下了非常多值得深究的细节。比如世界会怎么变?有没有一个变化的主线?时间有限、资源有限,到底该学什么才能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复盘到底有没有套路?学习有没有更科学的办法?该怎么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呢?该怎么克服懒惰,让自己行动起来呢?解决问题的技巧是什么?如何做出更优的选择呢?工具那么多,该怎么选?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