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讲故事思维说话,3 个技巧让表达魅力倍增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听有声读物时,比起哲学著作,精彩的小说往往更能吸引我们沉浸其中。可有些朋友在表达时,明明思路清晰、逻辑顺畅,却总是难以让听众集中精力。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掌握故事化表达的精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如何把讲故事的思维融入到每一次表达中。
故事化表达的重要性与案例剖析
我先给大家讲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我曾参与策划一个即兴喜剧节目,当时导演组精心制作了一份从舞美、节目内容到嘉宾阵容都介绍得极为详实的 PPT,准备向平台方和金主们展示。在对外汇报前,我们按惯例先向老板进行内部汇报。
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我自信满满地站在会议室的大电视前,打开 PPT 开始介绍:“这是一个即兴喜剧节目,即兴喜剧是一种来自美国的艺术形式……” 话还没说完,老板就打断了我,他说不想听方案,想听我像讲故事一样介绍这个节目。我这才意识到,汇报方案的目的是激发对方的兴趣,平台方感兴趣才会给好资源,金主感兴趣才会投资。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 PPT 和汇报方式。第二次汇报时,我开场就说:“请各位想象一下,这里是后台通往舞台的黑色通道。黄渤、徐峥、林志玲三个人紧张地站在通道里,30 秒之后,通道尽头的幕布就会拉开。他们即将踏上舞台,开始一段没有剧本的喜剧表演,表演过程中还会有各种突发事件,而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幕布马上就要拉开了,十、九、八……” 这次汇报效果极佳,会议室里笑声不断,大家仿佛身临其境,都对这个还未成型的节目充满期待。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故事化表达能让我们的内容更具吸引力。而且,我发现老板在很多汇报场景中都会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比如有一次,他要向平台方汇报一个方案需要保密,只有一些宽泛的节目理念的节目时,他就先讲了自己遇到一个人,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促使他决定做这档节目。这个故事不仅成功吸引了听众,还巧妙地引出了节目理念。这其中就蕴含了故事化表达的两个要点:一是说话要有具体的人物、丰富的情绪、生动的场景描述和强烈的画面感;二是即使是枯燥的内容,也能通过插入故事的方式让观众更愿意听。
故事化表达的技巧详解
(一)用细节代替概念性词汇
在表达时,我们常常习惯使用像 “天热”“紧张”“市场需求大”“灾难” 这类概念性词汇,虽然能传达信息,但很容易让听众走神。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找到能体现这些词汇的细节,表达效果会大不相同。
比如,用 “我的脚背都出汗了,袜子沿着鞋边湿了一圈,我站在舞台口拼命地跟自己说:‘不紧张,不紧张’” 来表达 “紧张”;用 “生活在德国的麦克,如果想买到这个零件,需要付高额运费从中国转寄。像麦克这样的人遍布整个欧洲国家” 来体现 “市场需求大” 。在寻找细节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场景和氛围: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如地点、天气、周围设施等,营造画面感。像我之前提到的 “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 汇报场景,以及 “会议室里笑声不断” 的效果描述,都能帮助听众建立画面。
典型人物:当描述大范围现象时,引入典型人物的故事。比如用麦克的例子来引出 “市场需求大”,让听众印象更深刻。
自身心情和动作:讲述与自己相关的故事时,描述心理动态和引发的行为。但要注意避免陷入自嗨,不要用过多概念性形容词深挖内心,以防表达冗长且无法引起共鸣。
以情绪波动为序讲述故事
有些故事按时间线讲述可能会显得平淡,而我们觉得值得分享的故事,往往都曾引发过自己的情绪波动。所以,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情绪波动为顺序重新铺排故事。比如讲励志故事时,可以先讲最痛苦的练习经历,展现当下奋斗状态的来之不易,再描述消沉时的度日状态,最后讲述改变的契机。
同时,在讲述过程中,很多人习惯用 “然后” 作为转接词,这很容易让听众感到乏味。我们可以摒弃 “然后”,用描述心情变化的词来转接,像 “我以为”“当时我有点害怕,没想到”“看到这个,我真的超开心” 等,让听众的注意力随着我们的情绪起伏而移动。
加入表情和肢体语言
表情和肢体语言能让表达更具感染力。抖音上有些以冷面著称的搞笑博主,他们的表演风格不适用于我们日常表达,我们千万不要面无表情、毫无生气地说话。
要想让听众被故事情绪感染,我们自己首先要投入情绪并展现出来。对于日常表达来说,加入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关键是勇敢,克服内心的怯场。具体练习时,可以配合心情变化的转接词做出相应表情;在语言面貌上,注意语速、声音和音量的变化,如讲到刺激处加快语速,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音量变化要自然;肢体动作上,适度模仿故事中的动作情节,但不要过于僵硬。
故事化表达的重要性以及三个核心技巧:用生动细节代替概念性词汇、以情绪波动为序讲述故事、灵活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希望大家通过不断练习,掌握故事化表达的方法,让每一次表达都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