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年轻人,别让职场 “第一课” 成 “噩梦”!

我想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一些建议。今天我听到有个年轻人说,他到一家公司做运营,老板却让他干一些他不愿意干的事情,比如经常让他打扫卫生,他心里觉得很憋气、很恼火。
其实,我想跟这样的年轻人讲,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学习的时候,很多学到的东西都是理想化的。大家会觉得大学毕业后,就像在学校里老师教的那样,只做与专业内容相关的事情,其他无关的事都不用做。
但当进入社会后就会发现,现实和学校截然不同。学校培养的往往是理论派、学院派,这里说理论派和学院派并非贬义,只是他们缺乏实践能力,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一种可能是,这位同学的老板其实是想让他主动离开,所以才安排他做一些不想干的事。要是工资不高,工作又做得不开心,老板还总安排些自己不想干的活儿,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就会选择离职,老板或许就是打的这个主意。接下来,我就说一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职场上常犯的错误。
与中层管理相处的误区
先说说年轻人在公司里该如何与中层管理人员相处,这里的中层管理人员指的是部门老大、主管或者组长这类人。
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中常犯的第一个错误是,进入公司后,他们对公司里的组长或主管存在认知误区。他们常常把从小到大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老师教的那一套拿过来,认为在讲话和日常工作中,自己和组长、主管的地位是平等的,说话语气也应该平等。
所以,当组长或主管因为工作没做好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服气,心里特别不开心、压抑。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有这种感受,心里会想:“这人凭什么这么跟我说话?” 当工作没做好,组长或主管来挑毛病、要求改正时,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心跳加速,有的甚至脸红脖子粗。还有的人,第一时间就想着反驳,不像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听到批评会回应 “是是是,好好好”。
为什么说常犯这种错误的多是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呢?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实践少,脑子里没有权利等级的概念。
他们只记得书上和老师讲的 “人与人是平等的”,却没意识到在社会中,权利等级是客观存在的。即使自己工作没做好,也觉得对方应该好好给自己讲。然而,在公司里,如果老板来批评,很多年轻人可能就觉得还好接受,因为大家都知道老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其实仔细想想,在学校里,从老师、教导主任到副校长、校长,这种等级观念早已在我们心里扎了根。
只不过在大家的印象里,公司里好像只有最厉害的那个人才有资格调教、教导别人,所以常常忽视了组长和主管的权利。
在上学的时候,除了班主任,班里的班长、团支书行使权力时,大家可能感受并不明显。但在社会上要清楚,公司里的组长和主管是有权力的。他们不一定能在工作上帮到你,但要是在工作中多次与他们言语顶撞,或者对他们指出的问题表现出抵触情绪、不耐烦的态度,那就很危险了,最终很可能难以在公司立足,工作也很难开展下去。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2022 年的时候,我在一家还算比较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就职,担任编导。我们团队大概有 15 人,我上面有一个总监。我负责视频团队,手下有十个人,其中有两个实习岗位。有两个女孩来实习,差异非常明显。第一个女孩工资 4000 元,是湖北仙桃人,家庭是公务员家庭。
我记得她第一天上班,早上就非常心平气和地跟我们每个人打招呼,还做了自我介绍,说很高兴能和大家成为同事。当时我就感觉这个小女孩与众不同,她主动社交的能力很强,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
中午一起出去吃午饭时,她在餐桌上的谈吐也能让人看出她家庭背景不一般。因为普通家庭或贫困家庭的女孩,在第一次和别人打交道时,很多时候会全力向外展示自己,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讲出来,还特别喜欢跟同事、领导倾诉自己过去家庭的不如意或者经历的事情。而这个公务员家庭出身的女孩,只上了一天班就走了。离职后,她给我发消息说,觉得这份工作没什么意义,打算回去考公务员。她还说自己在武汉已经待了两个月,每个月母亲给她打 3000 块钱用于房租和生活开销,4000 块的工资对她来说确实没什么吸引力,大家可以看出她的判断和选择也和一般人不同。
在这个女孩走后,人事部又招了一个月薪 3000 元的实习剪辑女孩。这个女孩一看就是普通家庭或贫困家庭出身。第一天上班,她就在办公室里跟所有人侃侃而谈,拼命展示自己。在和别人讨论工作以外的问题时,她表现出极强的好胜心和表达欲。但她这种表现并没有得到部门老大的喜欢,虽然我觉得无所谓,可她这样做给整个团队其他人的感觉并不好。我们是开放式办公室,有五六张办公桌面对面摆放,她的行为没有给大家留下好印象。结果这个女孩上了两三天班也走了,因为她发现如果我没有对她表示认可,她在团队里就会被边缘化,根本融入不了这个团队,这是非常糟糕的。所以,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不要急于表现自己。
与同事和老板相处的要点
我再跟年轻人讲讲在公司里如何与老板、同事相处。先说说和同事相处,在这里我明确告诉所有年轻人,进入职场后,千万不要有讨好型人格。很多内向的小伙伴,尤其是女孩子,在公司里总表现得特别好说话。
但在职场上,讨好型人格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职场上大家常说 “甩锅”,只要工作有点技术含量,或者工作内容界限不清晰,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就喜欢把责任往性格软弱、有讨好型人格的人身上推。不管是在工厂、做服务员,还是像我做短视频行业,都是这样。在工作交接的地方最容易出问题,这时候,那些性格软弱、害怕得罪人的讨好型人格的人就成了 “背锅侠”。而且这类人不太敢解释,也不敢和别人正面冲突,生怕得罪人。我想提醒大家,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其没出息、无足轻重的人才会谁都不得罪。
大家要明白,如果你是部门老大或者主管,很多时候在开会时,会和其他部门老大产生分歧,比如对方说你负责的流量有问题,你说对方的主播有问题。这种情况下,你总不能一味妥协吧。
年轻人刚进入职场,除了要尊重组长、主管和老板,其他人其实并不需要你刻意去讨好。因为只有你的顶头上司,也就是组长、主管和老板,才能影响你的考核、评优、绩效和薪资调整,其他员工并没有这个权力,特别是公司的老员工。
在职场上,有些老员工看到新入职的年轻人,喜欢找他们聊天,试图了解他们的性格、能力和家庭出身,其实是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做打算。但不是每个老员工都是好人,也不是每个中层领导都值得信任。那些第一天上班就特别爱表现,看起来有点 “二百五” 的年轻人,还有性格非常内向、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一旦别人甩锅,他们就唯唯诺诺,甚至在会议上、领导面前公开自我批评、主动找自己的 “毛病”,
这两种人在职场上的处境都很糟糕。所以,年轻人进入职场后,除了绝对服从顶头上司,也就是组长、部门老大和主管的指令,其他任何人都不用太在意,主打一个 “热情但不过度,与我无关就不管”。
避免轻视中层管理
最后我想说,刚进入公司的年轻人,不要急于表现自己,也别觉得自己能干所有的活儿。有些年轻人刚进入职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组长、主管技术不怎么样,还老是批评自己,心里特别不服气。但大家要知道,能坐到那个位置的人,肯定是创造过价值的。他们能在那个位置,无论是脑子、创造价值的能力,还是技术,都不会差到哪儿去。那为什么他们在你面前有时表现得专业能力没那么强呢?
是因为解决具体工作问题、创造价值是很累的活。很多时候,组长、主管不愿意做这些累活,因为就算做了,对他们也不一定有好处,不做也能拿同样的工资,还能有更多精力管理团队。很多年轻人进入公司后,喜欢在老员工面前表现自己,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除非你性格够强硬、脸皮够厚、身体素质够好、技术也过硬,只要有一样不达标,最后累的就是自己。很多老员工其实也是 “半吊子”,只能勉强完成工作,有些甚至是装的。
因为人到了 28、29 岁,在公司干了三年以后,如果升职无望,就算还能干活,也可能选择偷懒。所以,年轻人千万别觉得自己的中层领导不行,就轻视他们。
回到我之前提到的公司里,有两个实习女生,一个月工资才 3000 元。当时我的底薪加上其他收入大概是 10800 元,我平时每天大概写两个脚本。
有一次,其中一个女孩在公开场合说:“凭什么他每天干那么点活,就能拿那么多钱,我们每天晚上却要加班到九点、十点。” 这句话她没当着我的面说,是和另一个女孩聊天时讲的。但就因为这句话,在考核的时候,我给她评了 C(A 代表工作能力强、上班准时、剪辑技术好等,C 则代表表现较差)。另一个听到她这话的女孩,我给评了 B,最后公司让她们都走了。
大家一定要记住,在正规公司,千万别和自己的直接领导发生冲突,有想法好好说。学校里学的东西,我不敢说百分百不对,但可以肯定地说,80% - 90% 在社会职场上是不适用的。
年轻人职场黄金期的重要性
30 多岁、40 岁的人在职场经验上比较丰富,很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没有儒家社会里的等级概念。
这里面有个底层逻辑:在公司里,如果你敢顶撞顶头上司,哪怕只是因为一个视频没做好,领导让你改,你却质疑领导的要求,很多中层管理人员不管你最后改没改,都会想办法把你弄走。
因为你骨子里的这种反抗,是他们不允许的。他们要想在中层管理的位置上长久发展,往上晋升,或者保证工作流程顺利,就不会容忍你这样的行为。你质疑领导,就相当于反抗,反抗就会形成对立面,这会增加领导的工作难度,领导的上级也会质疑他的能力,从而影响他的地位。很多年轻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容易吃亏。
22 岁到 28 岁这几年,对于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人生中为数不多的翻身机会。因为过了 28 岁,很多人就逐渐失去了一些机会。要是 28 岁、30 岁以后还去应聘普通一线岗位,就会让人觉得你没什么能力。
以前公司愿意招年轻人,是因为年轻有无限可能,就算有缺点也可以培养。但 30 岁以后再去应聘普通岗位,优势就不明显了。所以我今天出这个视频,就是希望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少走弯路,毕竟人生有限,22 岁到 28 岁这段时间更是宝贵。不信的话,大家可以问问那些 30 岁以后的人,他们换工作好不好找。30 岁以下的人去应聘普通岗位,还有机会;30 岁以上的人去应聘,竞争压力就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