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下,靠这个方法轻松斩获面试 Offer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在 AI 的环境下去寻找 AI 相关的工作并成功拿到 offer 呢?今年五六月份的时候,我面试了大概十家左右国内外做 AI 大模型和应用出海的公司,其中有九家我都拿到了 offer。虽然我已经有两年的空窗期,没有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但 90% 的面试通过率我觉得还是蛮高的。
从五,六月份到现在这四,五个月的时间里,我把这个方法分享给了身边的一些同学,他们用这种方法也同样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机会。所以,我很想把面试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部分分享给大家。这个思路我从来没在互联网上看到其他人分享过,这也是它如此奏效的原因,因为它能让你和其他面试者拉开一大截差距。
首先,我们来想想面试过程中大家觉得最难的部分是什么。有些人觉得面试官提的一些问题很难,但从我面试别人或者自己去面试的经历来看,其实我每提一个问题,并不希望面试者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甚至很多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我只是希望听到面试者能以逻辑清晰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并且这个答案有一定的说服力,能够打动面试官,或者打动你未来要合作的部门同事。在这种情况下,完全靠临场发挥和即兴表达是不够的,我们依靠自己过往的工作经历、看过的书、做过的项目,其实可以给出一些更高质量的回答。但是在面试场景下,你难免还是会有遗漏,很难当下就给出非常完美、能体现你思考和能力的回答。
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种方法,能让你把面试中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都变成可以提前预知并准备答案的。简单总结一下这个方法,就是在你非常了解和热爱的领域下,选择一个非常细分的人群和需求痛点,尝试去做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它可以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功能,只能做一件事,但这样的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和演示模型(Demo),能让你在面试的时候吸引到面试官的所有注意力。
因为对于 AI 行业来说,这个行业很新,并且每天都在变化,与其讨论一些和 AI 相关性较低的过往工作经历,不如直接探讨你现在正在做的 AI 项目,以及你对它的思考。同时,它还能满足 AI 公司招人最看重的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对 AI 的热情。你为什么想要在这个时间点投身 AI 行业呢?是因为这个行业看起来很热,你想赚更多钱?还是因为你急需找到一份工作?又或者是你自身本来就对 AI 充满好奇,想要去探索?
第二个要点是快速学习能力。如果你关注行业内所有的新闻、新产品的变化,以及研究论文的发布,就会发现这个行业更新的周期实在是太频繁、太快了。所以你需要具备高效且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第三个要点是你的稳定性,以及你的性格与团队的融合度。
这一点会通过面试中与你的不断沟通,从你的谈吐举止来进行判断。我建议大家做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目,即便它非常简单,因为它能把我上面提到的这三点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你有一个或多个自己的项目可以聊,
第一,你不用言语就能通过行动完全体现出你的热情;
第二,快速学习能力也能得到体现,因为每做一个项目,哪怕很简单,可能只需要一两周,大一点的项目一两个月,这就向面试官证明了你有能力在快速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软件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链路开发;
第三,关于你的性格,在做软件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用户也会问你很多问题,身边的同学朋友可能也会质疑你,而你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构建了一套应对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表达的时候,你就会变得非常自信。我觉得在面试的表达、谈吐和思考中体现出来的自信,是面试官和公司最在意的特质之一。这里我要再强调一下,我说的自信是带有谦卑和学习心态、有说服力、有底气地呈现答案的自信,而不是无脑无下限的自大,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
我们再来看面试这个流程,其实你可以把这一个小时从一个被动的、不可预知、不可控的过程,变成所有内容都是在聊你最熟悉的话题、最熟知的问题,由你来展示和分享。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步分享一下,如何去寻找到一个自己非常擅长并且细分的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下你可以做些什么,最终拿到工作的面试邀请。
首先,选择一个你非常热爱、了解并且擅长的领域,确定这样一个大的主题和框架,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你是否有过工作经验,方法都很简单,就是去看看你认为最喜欢的,或者行业中 AI 领域的领跑者、独角兽企业当下最火的公司,在他们最近的访谈、播客、采访文章当中,有没有透露一些他们未来会做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比如他们觉得一年之后会发生什么。
然后在这个大的框架和方向上去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很小众的需求,去做一些探索和尝试。你选择的这件事情最好和这些大公司做的事情有一定相关性,这样每当他们更新模型迭代的时候,都有可能让你的产品变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不是所有的 AI 应用都一定要帮人省钱、省时间才是好的、有意义的。一些好玩的、看似没什么实际意义的项目也值得去尝试,并且这能够体现出你这个人的性格有趣、好玩。
例如我前段时间在 Reddit 上就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项目,它的功能是你可以把每顿吃的饭拍张照片,上传到它的平台,然后它会根据大模型来判断预测你每天大概会放多少个屁,以及在每个时段、每个时间点放屁的情况。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对图像、视频以及人机交互多模态的互动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于创作者这个群体,因为我自己也做视频、发视频,所以之前和目前在关注的一些项目都是这方面相关的。
第二,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框架和方向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在网络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可以在家收集到世界各地关于某件事情的强烈痛点和需求。
比方说我经常逛 Reddit,它和国内的贴吧类似,在上面人们会讨论很多对于想要完成某件事情的诉求。有人通过 AI 的方式做了软件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 Reddit 上面的需求,同样,评论区也是一个特别好收集用户需求的地方,比如各大电商品牌热门商品下面的评论区,看看大家喜欢它什么,不喜欢它什么,它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也许你的项目就是做一个国内版的用户需求收集器。就像我去年做的一个项目,我对某个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但在做那个项目大概前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会逼着你在那段时间去看各种各样的教程以及论文,去了解它的原理、技术上限。在这个过程中,你所收获和学习到的知识,其实远比你花 9.9 元买一本 AI 产品经理入门或者面试指南要有价值得多,并且这些学习途径都是免费的。
我们制作的这个演示模型(Demo)和最小可行产品(MVP)也没必要非常完美,它只需要能做一件事情,有那么一两个功能可以正常运行就行。如果面试官想看,你可以投屏演示给他看,并且你要知道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它可以变得更好,有这样一个对于未来产品的规划和设想就已经完全足够了。
这也是 OpenAI 最早期的研究员 Andrej Karpathy 在他自己的优质频道上最推荐大家的一种学习方式,那就是以项目的方式去学习和理解一件新的事物。更何况现在我们有了像 Copilot 这样的工具,通过自然语言交流就能写好代码、设计出 UI,还能拿去部署运行,做这件事的成本已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低了。
最后一点,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拥有了这样的小产品、小演示模型之后,如何获得一次面试机会呢?这也是我在和其他同学分享的时候,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即连面试机会都没有,就没办法呈现自己做的所有事情。这里我们遵循一个很简单的原理,就是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
相比海投简历,我现在更推荐的方式是你通过做视频、写博客的方式,把你如何在 30 天或 7 天完成这样一个小演示模型的尝试过程分享出来,包括从确定需求、发现问题、产出解决方案,做出产品并拿到用户面前让他们使用,收集用户反馈之后再优化软件,整个流程都分享出来。视频或者文章的架构可以参考我过去分享的所有 “30 天挑战系列” 的视频。
如果你有 20 多个视频,全部都是 AI 相关各个场景的一些尝试、小演示模型,以及和用户测试沟通之后收集到的一些行业动态信息,那你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抢手的候选人。
上面说的是一种广泛传播自己成果的策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盲目地海投简历,我们是把成果放在社交媒体上,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接下来我们讲讲精准投递,国内外可能会有一些不同。
在国外,大家可能会更多地使用领英(LinkedIn)或者邮件的方式。只要你能找到对方招聘官的直接联系方式,比如邮箱、领英账号、内部通讯工具账号等等,一定要珍惜。邮件或信息的开头,简单介绍一下你是谁,在做什么;第二句说明你正在做的项目是什么,其中哪些内容和对方公司感兴趣在做的事情非常相关,然后附上你做这个项目的文档,方便对方查看。这个文档里要有更多关于你项目的详细介绍,比如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它的背景是什么,服务的群体是谁,在和用户沟通中发现的行业动态是什么。在国内,通过邮箱和领英这种方式沟通相对困难一些,所以我更推荐大家直接去线下参加活动。只要是有某个行业大佬,或者你心仪公司的人参与的科技活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你都要积极尝试去参加,尝试和这些人建立联系。同样用刚才的方式,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说明你在做的东西和他们公司相关,然后把项目文档发给他们就可以了。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了。
我觉得做好这三点,也许你就能拿到面试机会,甚至最终拿到 offer。就算拿不到最终的 offer 也没关系,因为有了这些项目经历,你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别人很难夺走的。说不定通过做这些项目,你还能赚些钱,甚至创业成功呢。谁都说不准,希望今天的视频能给大家在面试或者找工作的过程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