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认知假象,在想法与读书中探寻职场智慧
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启职鹿-成就更好的职业》系列内容,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话题:你是不是想法太多,读书太少?
认知假象的故事
前几日,我和一位朋友一起吃饭,闲聊间他提起了公司里一位年轻人的事情。我的这位朋友是一家创业公司的 CEO。不久前,一位新入职的年轻人在听了他几次对公司的规划以及对产业的分享后,给他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在微信中,年轻人表达了对他观点的不认同,并列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对公司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看到这条信息,我的朋友感到有些哭笑不得。他说,一方面,他很欣慰这位年轻人认真听了他的分享,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另一方面,这个年轻人也犯了我们年轻时常常会犯的错误,那就是陷入了认知的假象。
什么是认知的假象呢?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刚开始接触一个领域的时候,很容易对这个事情产生错误的判断。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件事情不难,很容易掌握,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基本了解了这个行业、这个领域,进而迸发出很多新的想法。有时候,我们还会把这些想法当成天才的想法,觉得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是不是自己有什么过人的天赋呢?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就像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常常把创作冲动当成创作才华。
举个例子,上面提到的那个年轻人,他可能不知道,他老板分享的观点都是源于对经典理论的研究以及大量的实战经验,而且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得出来的。所有的观点都是基于事实而非想象的判断。然而,这个年轻人却用自己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浅见认知去评判别人的观点,还给出了定论,确实让人有些无奈。
类似事件与认知阶段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比如前两年炒得沸沸扬扬的 “公式相声挑战郭德纲” 事件,就让很多人感慨,不要用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我们常说人生认知有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以及不知道自己知道。但这四个象限的认知情况在人群中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在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个阶段,几乎占据了 95% 以上的人群。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听了你的事情,不管了不了解,都愿意为你的人生和工作进行一番指手画脚。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他干的不就是随便写点东西这么简单的事吗?”“做运营不就是每天做做表格,催催进度就行了吗?”“减肥不就是不吃饭多运动就行了吗?” 你看,大多数人都生活在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的世界里,却全然不知。
认知升级与听取建议
这两年,全社会都在谈认知升级。而升级认知的前提,应该是先敬畏自己的无知。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想法几乎肯定是错的,除非我们做过这件事情。
那我们应该听谁的呢?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太多而读书太少。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醍醐灌顶,不过是别人早就证实过的不靠谱。所以,放下那些认为自己天赋异禀的想法,静下心来,听听那些真正有所高见的人的观点。
如果想获得别人有效的建议,我建议你听以下两种人的。
(一)获取先验的人
第一种是获取先验的人。先验,就是指先于经验的认知。而这些先于经验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阅读经典获取的。如果为你提出建议的人有大量阅读经验,那么他通常能给你好的建议。因为我们的 1000 个想法可能都早已被各领域更权威的人反复验证过了。与其相信自己灵魂深处的一闪光,不如从书中获取真正经过反复验证的理念和理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但可以看得更远,还可以看得更通透。
比如,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阅读了大量经典著作后,才获得了启发,从而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牛顿就是在阅读了前人的著作后,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二)有经验的人
第二种是有经验的人。有效的认知通常来自大量的实践,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接触过足够多的事实,自然就能反馈有效的信息给你。通常,脑海中的想法都是伪认知,只有在客观世界中被证明过的,才是真认知。所以,我通常更愿意相信那些有过经验的人。
不过,在听取这些有经验的人的意见时,你通常会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在一个领域耕耘久了,反而会丧失归因能力。他们更看重做的事情,而忽略了总结背后的规律。比如说,你让一名销售告诉你搞定客户的招数,他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如果你问他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他们通常并没有思考过。
四、综合考量与总结
在我们寻求他人建议以提升认知的过程中,将先验与经验相结合的认知方式才是更高级的认知。先验,即通过阅读经典获取的先于经验的认知,能够为我们提供经过各领域权威反复验证的理念和理论,就如同牛顿在阅读前人著作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更通透。而有经验的人,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在某个领域接触足够多的事实,能为我们反馈有效的信息。然而,有经验的人有时会在一个领域耕耘久了而丧失归因能力,只注重做事,忽略总结背后的规律。比如一名销售可以头头是道地讲述搞定客户的招数,却往往无法清晰阐述背后的底层逻辑。
所以,我们在听取意见时,要综合考量获取先验的人和有经验的人这两种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打破自身认知的局限,不断提升自己,避免陷入 “想法太多,读书太少” 的困境。敬畏不知道,敬畏自己的无知才是知道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