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读书汇-正文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深度工作》这本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当今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剖析无法深度工作的原因,我们能审视自己的工作习惯,避免陷入忙碌却低效的陷阱。而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四个步骤,则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从选择模式到习惯养成,再到执行和时间管理,每一步都相辅相成。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潮涌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模式和效率备受挑战。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日忙得晕头转向,工作却总也做不完,无奈只能加班加点。于是,多线程工作模式愈发流行,人们一边处理着工作报告,一边回复客户邮件,还得兼顾工作群消息,看似充实,可这样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吗?真的有助于我们成长吗?《深度工作》这本书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也让我收获颇丰。本书作者卡尔・纽波特,身兼畅销书作家与人气博主双重身份,他创办的“学习黑客” 博客,专注于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之道,而《深度工作》自 2016 年英文原版在美国问世,便迅速占据亚马逊美国网站职场励志书榜首之位。它告诉我们,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是深度工作 。

一、深度工作的概念与价值

我们先来谈谈深度工作的概念。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工作,它能将我们的认知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出具有创造性和高价值的成果。与之相对的是浮浅工作,像长途商务旅行、会议、回复邮件、参加公关活动等,这些工作往往不需要高度的认知和智力投入,操作简单、易复制替代,价值有限。

就像卡尔・纽波特在书中所说:“深度工作是一种技能,它能让你在日益浮躁的世界中保持专注,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常常陷入浮浅工作的忙碌中,看似充实,实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例如,有些人整天在办公室里忙碌,电脑开着多个页面,一边写报告一边回邮件,还不时在工作群里聊天,但一天下来,重要的工作可能毫无进展。这种忙碌只是表面现象,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真正决定工作价值的,是深度工作所带来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成果。

二、无法深度工作的原因

(一)最小阻力原则

很多人难以进行深度工作,原因之一是最小阻力原则在作祟。这一原则最早由投资天才杰西・利弗莫尔提出,原本用于形容股票价格浮动与阻力的关系,在工作中则表现为人总是倾向于选择最简单、阻力最小的工作路径。

比如,回复一封电子邮件显然比准备一份数据报告轻松得多,所以我们往往会先去处理邮件。即使知道数据报告更为重要,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但一收到邮件就忍不住点开回复,结果半天过去了,报告却一个字都没写。长此以往,我们不断重复简单工作,在重要且高价值的事情上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重要任务也只能一拖再拖。

(二)注意力切换的影响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选择工作,还会带来注意力切换的问题,进而降低我们的处理能力。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任务切换耗散。当我们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认知能力会在任务切换过程中被消耗。看似同时做了两件事,但实际上对每件事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专注做一件事时少得多。就好比你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结果作业写得慢,电视也没看好。

二是任务混淆涣散。当我们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后,前一个任务的内容会在脑海中残留,干扰我们进行后续任务。例如,刚逛完淘宝买了衣服,接着准备加班写代码,此时头脑里可能还会浮现买衣服的画面,而写代码本身又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这样一来,写代码就变得更加困难,甚至可能放弃转而又去刷淘宝。

(三)认知偏见的误导

此外,我们过去的认知偏见也对深度工作造成了阻碍。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忙碌就代表生产力,只有忙碌才能创造价值。在职场中,我们经常听到上司说 “忙好啊,就怕不忙”,加班似乎成了努力工作的象征,大会小会也被视为有价值的表现。这种观念忽略了工作本身的难度和价值,使我们更倾向于追求表面上的忙碌成果,而忽视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 我们不能仅仅用忙碌来衡量工作的价值,而应该关注工作的深度和质量。

三、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步骤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要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深度工作需要长时间专注,但每个人的生理和职业特性不同,适合的模式也各异。

  1. 节奏模式:对于深度工作入门新手,节奏模式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是将深度工作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比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小时设定为阅读或写作时间,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每天要求自己创作十页,每页 400 字,无论外界如何,都会坚持完成这 4000 字的创作,雷打不动。这种模式就像给自己的生活设定了一个稳定的节奏,让深度工作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2. 双峰模式:普通上班族、教师或创业者可以尝试双峰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一部分时间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用于深度工作;其余时间处理浮浅工作。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亚当・格兰特就是采用此模式,他以年为单位安排工作,秋季学期专注教学,保证学生随时能找到他;春夏两季则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不受打扰。
  3. 禁欲模式:自律的自由职业者可能更适合禁欲模式,即与世隔绝地进行深度工作,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就是如此,他的作者网站上没有电子邮箱和邮寄地址,他认为只有拥有连续、不受打扰的时间块,才能更好地创作小说。不过,这种模式对大多数人来说较难实现,毕竟我们很难完全与世隔绝。
  4. 记者模式:这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模式,要求在日程安排中随时能插入深度工作,就像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忙碌的采访报道之余,一旦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完成了 900 页的书稿。但这种模式需要很强的专注力和自律性,初期不建议尝试。

总之,没有哪种模式是绝对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关键,这取决于个人性格、生理特点和工作性质等因素。

(二)将工作内化成习惯

选择好模式后,接下来要把工作内化成习惯。不要等待灵感或状态到来才开始工作,而是让工作成为每日固定的思维和准则,这样能降低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

以达尔文为例,他在起草《物种起源》时,每天的工作安排都非常规律。早上七点准时起床,先散步,然后独自享用早餐,八点到九点半在书房工作,接着花一小时拆阅信件,十点半到中午又回到书房工作。之后沿着固定路线在花房周围走圈,深入思考挑战性问题,直到想出满意答案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

为什么习惯化如此重要呢?这与大脑的结构有关。大脑中的大脑白质(髓鞘质)约占整个大脑的 50%,它的作用是包裹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分工明确,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更准确。当我们重复做同一项工作时,大脑会沿着相同的神经通路产生更多的神经髓鞘化。就像水流反复冲刷河道,河道会越来越宽,水流速度也会加快。通过大量反复、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形成习惯,大脑处理信息会更加容易,我们也就能更轻松地进入深度工作的专注状态。

那么,如何养成这种习惯呢?首先,确定执行深度工作的地点和时长,比如将卧室的书桌定为深度工作地点,坐在桌前就告诉自己要开始深度工作了,并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在这个时间内保持专注。其次,为深度工作设置规则和程序,如进行深度写作时,设定每 20 分钟的产出字数,或者在三小时内切断网络专注写作。长期坚持刻意练习,让工作成为日常固定动作,产生更多神经髓鞘化,提升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像经商一样去执行

习惯化之后,关键在于执行,要像商人一样去执行深度工作。商人具有很强的目标感,为了赚钱会围绕关键目标设定一系列实现方法。我们培养深度工作能力也应如此。

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能够燃起欲望的目标,将所有关注点都集中在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作者为自己设定了一学年发表五篇高质量论文的目标,完成后会给自己奖励,如旅行或购买心仪已久的礼物。在工作中,他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与论文写作相关的事情上,其他无关工作都为其让步。

其次,在设置目标时,要抓住引领性指标而非滞后性指标。滞后性指标描述的是结果,而引领性指标是达成预定目标前的阶段性指标。以减肥为例,滞后性指标是具体要减到的体重斤数,而引领性指标可以是每天摄取的食物热量值或每周运动的时长。因为滞后性指标只有在最终结果出现时才能知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时再调整策略可能为时已晚;而引领性指标能在过程中及时反馈,若发现某个阶段性目标未达成,我们可以及时调整策略和方向,仍有机会实现最终目标。

例如,若想提升面包房的客户满意度,不能将目标设定为客户的满意度评价分数(滞后性指标),因为客户购买后才评价,一旦出现差评,客户已流失。而应将目标设定为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引领性指标),试吃客户越多,对实现最终目标越有帮助,且发现问题后有时间调整。确定目标后,还需衡量自己的完成程度,可通过设置计分板来统计深度工作投入的时间,如每周在卡片上标记,完成重要任务画圆圈,未完成画叉号,定期回顾计分板,分析原因,随时调整工作状态和方法。

(四)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

最后一步是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这可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实际上是有科学依据的。通常一个工作日八小时,普通人能保持深度工作的时间最多四个小时,一般情况下每天能保持两个小时深度工作就不错了,其余时间多为浮浅工作。

压缩工作时间后,我们会更加专注于重要事情,减少无价值的浮浅工作,如各种会议、媒体干扰、网页浏览和办公室政治等。37signals 软件公司的试验就证明了这一点,2007 年夏天,该公司将每周五天工作日缩短为四天,结果员工在四天内完成了相同的工作量,且未疯狂加班,正常工作八小时。正如杰森・弗里德所说,在充满干扰的普通工作日里,能专心工作几个小时就很幸运了,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能让人更珍惜时间,从而挤压出更高的效率。

当我们给自己设定一个不工作的截止日期后,会更积极地寻找提高产出的方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目标。比如作者规定自己每天 5:30 之后不工作,实行固定日程生产力六年来,工作效率并未降低,反而更专注于深度工作。因为截止日期提前,我们会更加珍惜时间,自觉减少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

四、总结与感悟

《深度工作》这本书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当今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通过剖析无法深度工作的原因,我们能审视自己的工作习惯,避免陷入忙碌却低效的陷阱。而培养深度工作能力的四个步骤,则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从选择模式到习惯养成,再到执行和时间管理,每一步都相辅相成。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不应再被表面的忙碌所迷惑,而应追求深度工作带来的高效与创新。正如尼采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 让我们努力成为那能深度工作的 “金子”,在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实现自我的提升与成长。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理念,让自己的每一点脑力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本文“《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为本站原创作品,发布者:鹿小编,其版权均为启职鹿所有。
严禁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行为,若需转载,请与service@qizhietd.com联系并取得授权确认后。请清晰标明文章来源出处以及原作者署名,共同维护良好的创作环境。
同时,启职鹿诚邀您加入我们的平台,共享您的见解与思考,携手促进职场技能的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