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解读《复盘高手》掌握自我精进与认识的底层逻辑
大家本次读书为你介绍的是《复盘高手》自我认识与自我精进的底层逻辑。复盘本是一个围棋术语,说的是下完一盘棋后,棋手在棋盘上把下棋的过程复现一遍,看看哪儿下得好,哪儿下得不好,以及哪些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走法。后来股市引入了复盘这个词,人们白天忙着盯盘,来不及把握股市全局,所以晚上在静态情况下重新看一遍市场全貌,哪些资金流入流出,哪些板块比较活跃。而且今天复盘这个词已经走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当结束一个项目,完成一次考核,我们会用复盘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并积累经验。不过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复盘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那复盘的目标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避免过去犯过的错误再犯吗?还有复盘应该怎么做呢?细致回溯每个环节,深入分析问题出在哪,然后集思广益优化迭代吗?近些年市面上关于复盘的书并不少,推荐的这本《复盘高手》长期霸榜于多个榜单,作者郑强老师是一位专注于复盘及培训领域的专家,而且他是千亿级企业培训负责人,有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出过多本讨论复盘的书。在他看来,真正的复盘不应该是附着在某件事情后的刻板动作,而应该是一种长期习惯。正如副标题所言,复盘是有助于自我认识与自我精进的底层逻辑。简单重复 1 万遍,不如有效复盘一次,那如何借助正确的复盘来精进自我呢?
作者不仅给出成体系的复盘解决方案及工具,而且将这些工具引入了个人发展的场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掌握遇到时间管理不善、学习效果不佳、职场遇到瓶颈等状况时,该如何像职业复盘师一样,抓住要点,分析问题,总结并改进方案。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跟随作者做到把教训变成能力,让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和迁移。话不多说,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内容。
第一部分,理论先行
第一部分,理论先行复盘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常常陷入的复盘陷阱有哪些呢?要想做好复盘,应该把握好哪些要点呢?第二部分,我们走入实践,我们具体讨论两个最常见的复盘场景,一是学习效率问题,二是时间管理问题。首先,我们跟随作者看一下什么是好的复盘。在完成一个项目,参加完一次比赛后,我们会习惯做个复盘。那我们回想一下复盘的过程,团队成员坐下来,首先要依次介绍自己做了什么,然后逐个分析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好的原因是什么,不好的话问题出在哪,而且我们要把这些内容都简洁地记录下来,沉淀为可供参考的经验文本。大多数的复盘都是这样做的,但作者认为,仅仅回顾过程,总结得失,这并不是到位的复盘,因为复盘的核心特征是要有完整的学习逻辑。由此复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变化趋势,把握变化规律,并且找出影响变化的关键要素。举个例子,一个做电商直播的团队遭遇了直播销售滑铁卢,事后团队召开了复盘会。负责上镜的主播反思自己没有把促单话术背下来,导致直播时没有及时的临门一脚,以促使用户下单。这个复盘听起来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使主播记住了促单话术,销售也未必会好。正确的复盘或许是这样的,复盘要重点关注变化趋势,因此直播期间最好能有录屏,以供随后复盘使用。复盘时,参与者要对照视频,重点分析用户停留时间、增加粉丝数、销售额、点击成交转化率、人气趋势、互动趋势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从各个维度反映了用户对直播平台的信任度变化情况,于是我们会发现,仅就主播这一环节而言,他需要做的就不只是促单话术,而是需要考虑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镜头前要有亲和力,对商品信息要足够熟悉,直播期间对留言区提问的回复要及时等等。可见,很多人认为复盘的目标是为了消除具体问题,这并不准确,缺少对项目的整体反思会导致接下来需要多次复盘来修正。缺少了学习的逻辑,有关这个项目的综合能力就无法快速成长起来。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复盘比较适合用于相对稳定的行业,这也是人们对复盘的常见误解,因为复盘不是在简单的回顾事情的经过,而是要找到这件事情的内在规律。尽管行业在变化,但背后的规律以及影响要素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另外,要想找到规律,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工作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环境有没有变化,目前的策略是否有效,创新是否跟得上等等。
因此,真正的复盘一定是开放性的,绝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就事论事。正如那句话,复盘不是让你低头拉车,而是帮你抬头看路。只是讲理论,终归是纸上谈兵。那具体来说应该如何进行复盘呢?
作者把复盘分为三大环节,一是观察,二是反思,三是行动。
稍后,你也可以试着参考这三大环节,检查一下自己过去所做的复盘。
第一个环节,观察。
做复盘首先要观察目标,也就是搞清楚我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你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一件事情,启动一个项目其实并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目标往往也是非常模糊的。这并不是行动草率,而是在那个时间点,我们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无法确定我做这件事情能达到什么程度,因此只能摸索前进。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有关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这点,27% 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他们没有目标,60% 的人表示目标模糊,另外 10% 的人虽然有清晰的目标,但是短暂的。最终,只有 3% 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当发现自己的目标不够清晰时,作者建议不妨试试反复追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用文字明确地写出来。例如张三认为自己的目标是不想回老家工作,这就很模糊,这啥?通过不断追问,自己最后挖掘出来的目标原来是,毕业后,他希望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月收入过万的工作,经济独立。同时,作者提醒我们,复盘时目标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假设张三反复追问自己后发现,
目标是希望工作和生活距离父母远一点,掌握足够的自由,那这时他就不应该急于把道德因素加进去,展开自我批判,因为这样会严重干扰接下来的复盘,也就丧失了一次深入了解、自我调整个人状态的机会。确认完目标后,我们就需要判断这个目标是否可行,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建议使用 SMART 原则。这个理论在项目管理中很著名,你可能有所接触,在这我帮你快速地回顾一下。
SMART 是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这五个单词对应着评价目标的五个指标。
第一个字母 S 是指目标是具体的,像实现业绩快速增长,这就是不具体的,而业绩较上个月增长 5% 这就是具体的。
M 是指目标是可衡量的,项目进行中我们可以不断考核进度,避免失控。紧接着,
A 这个字母的含义是可达成的,比如,你定了个目标,春节假期六点起床,这未免对自己有点太苛刻了,不切实际。紧接着,
R 是指目标是结果导向的,想解决 90% 的客诉,这就是个间接指标,调整为结果导向的话呢?或许应该说,通过解决客诉问题而实现某个数值的业绩指标。
还有最后的 T 是指实效性,我用六个月写一篇 500 字的文章,这显然就违背了实效性。
一句话概括 SMART 原则最大作用,就是把所有人的目标真正统一起来,让它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有时间限制,避免无谓的内部资源消耗。好,观察完了目标,我们还需要观察并描述事件。
就认为描述事件有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说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难,这就是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评论。假如小明将本季度销售目标没有达成,归因于上游部门供货总是不及时,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有问题?总是这两个字其实表达了他对这件事情的评论,但事实上,上游部门供货延迟,这个情况这一年内可能只发生了两次,或许背后还有偶发原因。显然说上游部门供货总是不及时,是包裹着情绪的评论,而不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得到沟通训练营创始人脱不花曾提过一个好用的建议,要想在描述事情时将事件和评论分开,可以试着使用主谓宾简洁陈述,少用像总是及其每次都这样的程度副词。好,我们继续讲复盘,为了更好的看到项目的推进轨迹,以及项目中各个动作对目标达成的影响,作者建议我们画个坐标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影响,根据时间前后顺序和影响大小列出各个事件,尤其是要列出目标实践过程中的几次转折性事件,比如第一次认知变化,意识到业绩难以达成的阻碍因素并不是上游供货不及时,而是销售渠道的单一化。再比如第一次需求调整也要标出来,既然是销售通道单一导致业绩不达标,那么,针对销售通道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提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等等等等。以上便是我们在复盘第一环节观察阶段要做的事情,首先明确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最终将把我们带向什么样的结果,然后再把通往这个结果的关键事件一一找出。
第二个环节,反思。
复盘能否取得成果,关键就在于反思是否到位。但问题在于人的思想是复杂的,我们在描述时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淡化隐瞒一些事情。况且,一个项目的参与者有很多,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那这些因素都会在反思环节造成麻烦。那如何梳理复杂混乱的思路呢?作者推荐的工具是鱼骨图、逻辑树和思维导图。这三样工具的原理是相同的,下面我们以鱼骨图为例具体讲讲。我们可以想象下鱼骨的样子,大部分鱼从头到尾都有一条纵贯全身的鱼骨,鱼骨上下两端有秩序地分布着较粗的鱼刺,这些鱼刺上还进一步分出较细的鱼刺。在复盘时,我们可以把行动的目标看作纵贯于全身的鱼骨,把实现目标的几大要素看作粗的鱼刺,而每根细的鱼刺则表示与这个要素有关的在孵完时,我们可以把行动的目标看作纵贯于全身的鱼骨,把实现目标的几大要素看作粗的鱼刺,而每根细的鱼刺则表示与这个要素有关的分解动作。这种鱼骨图最初是日本管理学家石川馨提出来的,正如人们常感叹,凡事就怕具体。鱼骨图就是一种对抗思维混沌的利器,通过抽丝剥茧,细致缜密地梳理因果关系,最终我们会会看到解决问题的潜在方案。鱼骨图相当于开启了一场归因问题的头脑风暴,只要是存在关联的事情,我们都会一个不落的列出来。但是你也会想到,过分的发散思考很有可能导致进度拖沓或者被某个有趣的论点带跑。作者建议不妨从人、机、料、法、环这五个维度依次分析,比如,假设我们要复盘为什么小明期中考试没考好,我们就可以把鱼骨图分为五段。
首先是人的维度,如个人学习努力程度及老师的教学水平怎么样?
其次是机,也就是资源投入的维度,如学习资料是否齐全等等,
接下来是料,也就是产品质量和知识基础的维度,比如本次测试的新知识点是否难度过高,与学习者自身基础相差是否过大等等。还有法,方法和流程的维度,学习的方法是否正确?
最后是环的维度,如学习环境与考试环境怎么样。通过人、机、料、法、环这五个维度,我们不仅能打开思路,而且能使思考高效有序。
借助鱼骨图等工具,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多引发问题的可能因素,既然是可能因素,那就说明其中不少因素可能是假的。所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把最关键的主要因素找出来,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专家所做的分析,这儿的专家是指经历丰富的资深员工,或者是统筹全局的项目负责人。那大致锁定一批影响因素后,我们就要正式从鱼骨图的大胆假设走向小心求证,也就是最终确认影响事态的是哪个或哪几个关键因素。关于小心求证,作者提到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各种方法证明专家的指在行为上是正确的,专家提出的建议更有可能切中要害,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它的某一条设想是正确的,然后通过访谈法、问卷法以及观察法进一步验证例如关于小明期中考试没考好这件事情。小明的妈妈给授课老师打了电话,老师的看法是小明最近一个月没有好好完成课后习题。这是呀,小明妈妈,千万不要立刻启动暴躁模式批评小明,而是应该请老师继续分析,除了没好好做课后习题这一点外,别的因素与上个月相比是否有明显变化呢?还有其他成绩保持不错的同学在完成习题这件事情上做的怎么样呢?等等,证明专家判断在行为上正确后。
第二步是证明专家判断在逻辑上是正确的,也就是确认原因和问题互为因果关系。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报告,我们延期了一周才提交,资深员工分析后得出主要原因是 A 部门对我们的工作台不配合,这时我们可以按照因果关系的句式来陈述,便是我们工作成果提交时间延期,原因是 A 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这么读出来,你会觉得怪怪的,感觉在甩锅和强加,因果关系不是确切成立的,实际的逻辑可能是,A 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导致我们推进工作的速度变慢了,而由于推进工作的速度变慢,所以我们的报告才会延期。换句话说,工作推进速度慢,这才是工作成果提交延期的直接原因,而工作推进速度慢的动作主体是我们,那这时完全把责任抛给相关部门就不太合理了。好在反思这个环节,我们借助鱼骨图等方式有序而细致的大胆假设,然后在此基础上锁定分析范围,小心求证这些因素在行动上在因果逻辑上是否合理。经过这两里验证,如果某个分析仍然成立,那说明我们大概率已经找到了引发问题的原因。那这时我们将进入复盘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行动前面讲到,复盘的核心特征是学习逻辑,只有行动才能检验复盘的成果,才能真正提升能力。
第三个环节,行动
在行动环节,做事建议我们先遵循5W1H 原则做个计划,也就是: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来做,如何做,这样的话可以保证我们的计划是全面的。关于这个理论我们都很熟悉,这里不过多讲述,我们在这要特别提下如何把计划落实好。对此,作者提出四个提升执行力的建议,第一是,把第一件事情做好。按照增强回路的逻辑,第一件事情做好了,后面会越来越好;第二是清晰写出做某件事情对我们的价值是什么,我们的行动力就会变得更强;第三是给自己明确的奖惩机制,并且在当天就兑现,如果延迟奖励,就会明显挫伤行动的积极性;最后,作者建议不妨用笨办法执行。很多人都会钟情于各种技巧和方法找捷径来达到目标,但正如那句话,大巧若拙,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从长远来看或许才是唯一的捷径。
第二部分,走进实践
了解了复盘的原理和步骤,下面我们进入实战阶段,跟随作者了解两个我们最常遇到的实践难题:学习效率不高,如何通过复盘提高学习效率;时间不够用,如何通过复盘提高时间利用率。
我们首先看怎么通过复盘改善学习效果,学习是件终身大事,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由于事务缠身,我们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刚开始是进度迟缓,后来很可能直接放弃了。那我们还是按照观察,反思,行动三个环节来复盘。首先是观察目标,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脑子一热开启了一项学习计划,比如,我要学习班牙语。我要坚持听音频课,这样粗糙的目标是无法推进的,我们需要层层追问,学习这些技能,我要干什么。比如学习西班牙语是为了三年后能在西班牙独自旅行,坚持听某个音频课程,是为了每周能在饭局上侃侃而谈。
对此作者提出一套细致的目标分类法,他把学习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不同层次所需消耗的精力不同,最低层叫知道,别人提到某个概念,你能回忆起来;第二层叫领会,能把新的信息和旧的知识联系起来,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说,哦,原来是这样啊;第三层叫应用学到的知识,能够让我们某个具体的行动变得更好;第四层叫分析,能站在全局视角思考并把握整体趋势;第五层叫评价,包含检查和评论两个动作,检查是指发现一项工作的内部矛盾,而评论是指能借助外部经验或行业标准指出某项工作的错误并归因;最高一层是创造,也就是能打造出一个新模型,新产品等。我们再定学习目标,就可以先看看这个目标属于哪个层次,然后再算一算我们可支配的时间,精力,金钱,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现在假设张三的目标是利用空余时间学习,用十个月的时间备考,通过本年度的司法考试。按照目标分类法,通过考试这个目标大致属于第三层应用到第四层分析之间。那确认了目标,接下来就是描述事件过去,张三应对考试的策略,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题海策略,他找来了近五年来考试的各类真题,反复做,但考试成绩仍不理想;第二个策略叫难题策略,由于司法考试整体都比较难,因此张三决定耐着性子克服每一道难题,这导致学习时间总是很紧张;他的第三个策略是依赖资料,作为已经赚钱的职场人,张三对考试还是舍得花钱的,买下了很多的复习资料,考试秘籍,结果呢,他总是不知道应该从哪本开始入手,还有的时候,两个教材的指导思想有些差异,这又消耗了他不少时间。
观察完目标和实践,接下来我们看反思及行动。反思环节,我们仍然可以借助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维度,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尽可能都找出来。从人的维度看,包括张三本人考取证书的意愿很高,但学习效率不高,考试发挥总是失常,另外,他和女友处于热恋期,两人几乎每天都约会,这明显影响了张三的学习;从资源维度看,刚才买了很多资料,报了培训班,但是资源利用率低,另外,他没有加入学习社群,缺少和其他同学的交流;紧接着再从知识维度看,司法考试所需的知识水平比较高,而张三基础比较差;从方法维度看,张三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也没有整理错题的习惯,还有应对考试的方法也有所欠缺,只关注知识点而不是整体;最后从环境方面看,张三只要遇到考试,氛围就会紧张,而且他的住处距离考场较远,赶路辛苦也会影响他的考试。
那这么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呢?按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他请教了已经通过司法考试的朋友以及机构指导老师来协助判断,最终,他把问题聚焦在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及个人对考试有畏难情绪影响正常发挥这两点上。问题定位准确了,解决手段相对来说是容易匹配的,不过作者仍然很贴心地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我们在学习前务必要确认倾向哪种学习风格。总的来说,视觉主导型学习者喜欢通过文字、图片、表格来学习,听觉主导学习者喜欢与人讨论,喜欢听讲座和有声读物等等,最后是动觉主导型学习者,这样的人通过动手记录触摸道具,能更好地吸收学习内容。假设张三最终确认自己属于听觉主导型学习者,那么他在听网课时把课程播放速度调到 1.5 倍,学习效果大概率不会显著降低,但是他在读书的时候就得心平气和,多花点时间了。
作者还总结了参加考试时的克服紧张三步法:
- 第一,在日常学习阶段就告诉自己,紧张是正常而且普遍的情绪,要接纳它,不要因为紧张而感到羞愧,否则会失去动力;
- 第二,由于自己容易紧张,那么就在备考期间老老实实做更多的准备,很多的考场崩溃其实都是准备不足,实力不济加剧的;
- 第三,考试时可以先做简单的题,当自己沉浸在解题中时,紧张情绪自然有所缓解。
好,介绍了关于学习的复盘,最后我们看怎么通过复盘来优化时间管理。很多人在睡前会陷入情绪低潮,觉得自己一天什么都没有做,或者是在一年结束的时候,觉得年初定的目标几乎都全军覆没了,然后懊悔地责备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管理的复盘跟前面提到的工作学习复盘不太一样,工作学习是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但时间本身,它就贯穿了人的一生,时间河流上承载着一项项工作学习生活事件。优化时间管理其实是要更好地排列整合时间流中的各个事件。当所有的事件秩序井然,时间管理也就被优化了,因此,在接下来的确认目标,观察事件,反思和行动这几个步骤中,观察事件和反思行动,我们需要放在一起讲。按照顺序先看目标,很多人在新一天,新一年开始时都会给自己定目标,作者提醒,很多时候,我们制定的目标是没有力量的,这导致达成目标的意愿不够强烈。对此,作者提到一个公式,激发效果等于目标价值乘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假设初入职场的张三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内成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我们看成为合格的职场人这个表述就缺少清晰的目标价值,因为合格的标准有很多,如果调整为获得公司表彰,这就更有价值了,另外,为了提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那这个目标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为一年内获得全公司最佳新人奖。
明确了为什么要管理时间,接下来便是整理并描述事件,将过往的时间重现。这是时间管理这个复盘活动的关键,就是认为复盘过往的时间特别像我们在换季时整理衣服。我们想整理衣服的第一步是先把所有衣服放在一起,第二步是分类,哪些衣服不再穿?哪些衣服本季节暂时不穿?哪些衣服最近要穿?第三步呢?就是针对性地处理或安放这些衣服。
同样,重现过往事件也需要把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有的事情罗列出来,加以分类排序,整合组织。提到时间管理以月度为最小单位,效果更好,这便于我们发现规律找到趋势,一个月内可能会发生成百上千件细碎的事件。面对这么多信息,我们需要慢慢分类整理,看看哪些事件的耗时最多,你可以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标准将过往的事件分为四类,这个方法你大概率是听过的,但是只有实践之后,很多人才会发现自己处理最多的往往是不重要但紧急的这类事情,像接待突然到来的访客,参加密密麻麻的会议等等。总是提醒我们不重要,但紧急的这类事情特别具有迷惑性,因为人在紧张状态下,只要是忙碌一点就会有充实感,但如果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做不重要的事情,黄金时间也便在这个过程中快速流逝了。
在反思环节,我们还有可能发现有些事情是自己早就意识到的,但没察觉到那么重要,例如,你知道自己每天用于找资料的时间很长,但没想到前后加起来竟然超过了三个小时,无形间大大挤占了工作时间,这都是我们整理事件时发现的重要优化点。不得不承认,在复盘过往事件时,任何人面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都会头大,但是坚持做下来,我们的生活也会像整理后的衣柜一样清爽整洁。
关于这本《复盘高手》就为你介绍到这。今天提到的工具和方法确实很多,最后,简单回顾一下,组织学习专家邱少良博士曾说,复盘不是简单的回顾、重复过去发生的事情,复盘需要深入分析,找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并且用开放的心态进行全面反思。如果从学习的逻辑出发,复盘可以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观察,观察目标时,要对自己层层发问,找到目标背后的真正结果,我们可以用 SMART 原则来判断这个目标是否能真正达成,在观察和描述行动时,要注意区分事件和评论,语言中尽可能少用程度副词,并且要将这些动作呈现在图上,以便看到规律;第二个环节是反思,反思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的思维需要经历多次的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假设时可以使用鱼骨图等工具,求证时要重点关注专家的分析;最后是第三个环节行动,作者提醒我们,第一个动作一定要做好,另外,不要执着于技巧和捷径,只要目标清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就是最好的捷径。复盘不是让你低头拉车,而是帮你抬头看路,而且复盘是一个不断迭代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本次最终列出的未来行动将会成为下次复盘的过去行动,下次复盘可以借助本次行动再次剖析和思考,这样循环往复,不断进步。这便是学习的逻辑。
听了这么多,你会不会觉得复盘有点复杂?最后,我把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复盘理念分享给你,叫零点一大于零。当你在犹豫要不要复盘时,零点一大于零的含义是,复盘一点点总比不复盘好;当你在复盘中迷失方向时,零点一大于零的含义是,细心观察,不要轻易放过任何影响事情的蛛丝马迹;当你在复盘结束时,零点一大于零的含义是,不妨尝试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建议,做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哪怕这个事情只有 0.1 的效果也比零要好,正如尼采说的那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