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读书汇-正文

解读《模型思维》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斯科特·佩奇。2012年时,他在密歇根大学,开设了一门叫模型思维的公开课。 一开始只有不到100人听。但现在,这堂课的学 生已经超过一百万。这本书就是这门课的精华浓缩。模型就是经验的抽象集合。你平时听到的谚语、公式、定理,本质上都是一种模型。但是,统计学大师乔治·博克斯说过,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 立。假如只用一个模型观察世界,就会让真理成为公式的牺牲品。所以,要想理解真实世界,我们需要的不是模型,而是多模型。 而这本书要做的,就是帮你建立多模型思维。

今天解读的书叫《模型思维》。这本书主要说的是我们应该怎么用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乍一听,你可能觉得有点笼统。什么叫模型?简单说模型就是经验的抽象集合。你平时听到的谚语、公式、定理,本质上都是一种模型。比如你发现几个人加在一起比一个人要聪明。你就可以抽象出一个模型,这就是我们都听过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再比如你发现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松手,它就一定会落在地上。抽象出模型,就是万有引力定律。换句话说,你也可以把模型当成是人类认知复杂世界的一种快捷方式。我们从经验中总结规律,再把规律抽象出来,变成可以清晰表述的谚语、公式、定律,这些浓缩之后的经验就是模型。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把知识的定义,换了个表述吗?别急,你注意,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模型,而是多模型。换句话说,用一个模型来理解世界根本不够。因为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所有的模型,都有 自己的应用前提。 一旦前提变了,模型就不管用了。
比如,牛顿的力学定律在宏观物理中管用,但到了量子这个层面就不管用了。再比如,你可能经常听到意思截然相反的谚语,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但也有句话叫,厨子多了煮坏汤。那你说,到底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截然相反的谚语,就是因为它们适用的场景不一样。
有一个统计学大师,叫乔治 ·博克斯曾经说过,所有的模型都是错的。它们只在特定的尺度上成立。假如只用一个模型观察世界, 就会让真理成为公式的牺牲品。所以要想 理解真实世界,我们需要的不是模型,而是多模型。而这本书要做的,就是帮你建立多模型思维。

解读《模型思维》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 第1张


这本书的作者叫斯科特·佩奇。2012年时,他在密歇根大学开设了一门叫模型思维的公开课。 一开始只有不到100人听。但现在这堂课的学生已经超过一百万。这本书就是这门课的精华浓缩。在书里佩奇讲解了23组思维模型。注意是23组,每组又至少包括三四种模型,所有模型加起来将近100种。
在这里也要特别说明,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原书中文版将近500页。半个小时读完是不可能的。咱们的解读只能算是为你打开了一扇走进模型思维的大门。假如将来你阅读原书,也希望今天的解读,能对你有所帮助。
佩奇认为多模型思维,首先是一种意识, 其次是一种能力。因为我们平时都太习惯使用单一模型了。所以要想培养这个能力,你得先养成这个意识,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在用模型思考?我的模型对不对?所以,要想建立多模型思维,必须要解决两个 问题。

第一,是意识层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得知道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你为什么需要这种能力?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初步获得了,多模型思维的意识。

第二,是技巧层面的问题。也就是有哪些模型是你需要掌握的?把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连在一起,我们就回答了今天主题,怎么建立自己的多模型思维。


接下来,我就从两个问题出发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

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说说多模型思维,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简单说多模型思维,是一种抛弃习惯经验切换思考逻辑的能力。这么说可能有点笼统,咱们通过一个故事来具体说说,这是我从书外找的一个例子。 它来自于著名的进化生物学家贾雷德 ·戴蒙德,也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作者。戴蒙德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美国西部山区的森林大火。

解读《模型思维》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 第2张

大概100多年前,美国东部的居民开始移居到美国西部的山区城市。他们刚住到这里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森林里动不动就着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干枯的树木,被闪电击中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导的。着火怎么办?按照通常的设想肯定是赶紧扑灭啊。怎么能眼看森林被烧掉呢?所以美国林业局,定了一条规矩, 一旦出现火情,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在第二天上午十点之前扑灭。你看这个规定很合理吧。

但是,就在之后的100年里,老天爷好像故意开玩笑。不管你扑灭了多少火灾,最后总 会发生一场特别严重的超级大火,它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扑救能力。这场大火一定会烧得漫山遍野。而且不管你换了多少种扑救手段,用了多少先进的救火设备,最后还是这个结果。每年都是先扑灭一堆小火灾,最后再来一场让你束手无策的大火把前面的努力全部归零。

这就奇怪了,你看在美国东部居民移居到这里之前,森林里也经常着火,但从来没有这么大的火。要知道,这还是在没有任何扑救措施的情况下。但是为什么我扑救之后火灾反而变大了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美国林业局100多年。后来他们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大火的原因不是别的, 就是因为他们灭了小火。

你看,要想发生大型火灾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是要有一场持续的大风,吹遍整片森林。第二是必须得有足够的燃料,也就是干枯的树木。但是假如此前已经发生过很多场小火灾,就等于提前把这些燃料烧光了。 等到大风来的时候,没有东西可烧,火势就蔓延不开。

解读《模型思维》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 第3张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了。扑灭小型火灾会让干枯的树木保存下来。这等于是在间接为最后那场大火积累燃料。 那么这个道理,美国森林局当初为什么没想到呢?他们其实是被存量的经验绑架了。 前面说过,这些居民原本住在美国东部。 而东部的山区很潮湿,枯死的树木一般都烂在土里或者严重受潮,根本不会燃烧。所以他们的策略是见火就灭,不救火这对他们来说太违反直觉了。而到了西部气候干燥,枯死的树木不会发潮就成了燃料。换句话说到了西部环境变了,传统的救火模型也就不管用了。后来人们还给这类森林火灾建立了一套专门的模型,就叫森林大火模型。这套模型的核心不是如何灭火,而是如何点火。在大风来之前人为的先放一把小火提前把燃料消耗掉大火就烧不起来了。好说到这,有关森林大火的故事就讲完了。现在我们通过这个故事说说到底什么。

现在我们通过这个故事,说说到底什么叫多模型思维?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人的思考能力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也是最低的层级,叫作数据。 也就是你能直接观察到的事实。在森林大火的故事中,你知道哪里发生了火灾就已经达到了这一层。

第二个层级叫作信息。也就是对数据做归类统计,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比如你知道一年总共发生多少场火灾,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这就是信息。

第三个层级叫知识。也就是你面对信息时的处理方式。比如面对大火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技术来扑救,知道怎么组织人员。这些特定情况下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模型。当你掌握一种模型,你就可以说你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第四个层级叫智慧。指的是你面对不同的情况在多个模型之间,做出选择切换的能力。比如面对大火,你知道东部的山区潮湿要灭火。同时你还能意识到西部的山区干燥,前提变了方案也要变。你要从传统的火灾模型切换到森林大火模型。 能凌驾于存量经验之上切换模型,就是思考的第四个层级,也是最高的层级叫作智慧。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多模型思维。

解读《模型思维》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 第4张

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第一流智慧的体现是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今天咱们把这句话改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第一流智慧的体现,就是同时掌握很多种模型,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切换模型。

作者认为任何模型,都具备三个特点。

第一,它一定是简化的,去掉了某些细节。比如传统的灭火模型,是不考虑树木是否干枯这个细节的。

第二,它们都是逻辑化的。比如物理规则,大都可以表现为某个公式。

当然逻辑化也伴随着代价。这就是模型的第三个特点,前面提过所有的模型都是不全面的。任何单一模型都没法解释复杂世界,只有建立更多的模型,你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咱们引用一句有点极端的话,这是一个生态学家叫理查德 ·莱文斯说的。他说我们的真理,说到底就是若干独立的谎言的交集。换句话说,模型其实是真实世界在某一个场景下的运行规则,场景变了规则也要跟着变。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简单说多模型思维,是一种能够根据环境抛弃固有经验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这也意味着要真正掌握这种能力,你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模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将近一百种模型,咱们肯定说不完。但是至少咱们可以先开个头,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分布模型、夏普利模型和网络模型

第二部分,我就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从书中挑选了三组,也比较容易讲清楚的模型跟你说说,每种模型都对应着某些特定的场景。

第一组,是两个分布模型,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正态分布也叫常态分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追求平均一切资源均等的世界。 简单说就是在所有的样本那个最接近常态的平均值占比最大。比如人的身高,大多数人都是不高不矮比较接近平均身高。再比如高考分数,大多数人都处在一个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分数区间。满分和零分都非常罕见。

而幂律分布是,平均值的比例优势消失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 在所有的样本中少数人占据了大多数资源,比如财富,少部分人拥有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再比如流量,网络上的大V, 占据着绝大多数流量。而剩下的大多数粉丝都很少。

那么搞清这两个分布模型有什么用呢? 简单说它可以帮我们合理的规划资源管 理风险。

比如让你设计公共汽车上的扶手高度。考虑到人的身高是正态分布,特别高的和特别矮的都是少数,它的高度就应该是一个不高不矮的人伸手恰好能够到的高度。

但是假如你在林业部门工作,要维护一整片森林。你就要意识到森林火灾这件事是幂律分布。也就是火灾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是它造成的损失非常大。这时你就要重视防火抢险工作为此储备大量的资源。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的观察总结。我们更关心的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系统时,怎么判断它到底是遵循正态分布,还是幂律分布。这个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样本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假如样本之间是独立的,比如身高,张三的身高影响不到李四的身高。那么你就可以判断身高遵循的是正态分布。假如样本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这个系统就遵循幂律分布。比如森林大火一棵树着火十有八九会点着周围的树。再比如财富,越有钱的人就越能获得赚钱的机会,财富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它就会呈现出幂律分布。

在面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时,假如在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这件事上你判断错了,就很可能会导致失控。比如波士顿的中央隧道工程,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公路项目,从1991年盖到2006年一共花了140亿美元, 是当初预算的三倍。这就是因为用错了概率模型。

一开始人们认为隧道工程遵循着正态分布,也就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独立不会彼此影响。像挖掘地沟、设计墙壁、建造顶盖,大家各顾各的谁也不妨碍谁。所以在初期规划时,每个步骤的成本都是固定的,并没有留出太多的余地。但是真到了施工,你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比如制作顶盖的时候,出了一些问题你就得拆除原有的顶盖。这就意味着你要破坏墙壁,回头墙壁也得跟着重做。墙壁里的线管也得重新铺。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最终一个小问题演变成了一组相互制约的大问题。但是这些其实是可以在前期规划时避免的。假如你意识到这是一个幂律分布的系统就会在前期加大沟通成本,并且为风险控制留出更多的余地。

这是第一组模型,分布模型。它的作用是帮我们合理的规划资源,控制风险。

接下来要说的,不是一组模型是一个单独的模型,叫夏普利模型。它能够帮我们判断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假如你在公司里觉得自己的工资低应该获得更高的报酬,那么你最好仔细听这个模型。这大概是我见过的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最合理的模型了。

在正式说夏普利模型之前,咱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有一个公司做的是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跨国贸易。它必须得同时跟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交流。注意,是必须同时跟这两个国家的人沟通,这个公司才能创造价 值。假如只会一种语言没用。这时公司有三个人,第一个人只会西班牙语。他的工资是2000块。第二个人只会法语,公平起见他的工资也是2000 块。这很好理解。但问题是第三个人,他同时精通西班牙语和法语。现在问你他的工 资应该是多少?

按照通常的设想,会一种语言工资是2000, 会两种应该翻倍是4000。当然这也是 一种计算方法。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他真正的价值,应该是8000。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夏普利 模型了。这是经济学家罗依德 ·夏普利发明的。它计算的是一个人在所有可能加入团队的次序下,对团队做出的边际贡献的平均值。

乍一听你可能有点蒙。其实说白了它计算的就是这个团队多你一个人到底会怎么样。你可以先设想当这个团队一个人都没有,你是第一个加入时你能贡献多少价值。当已经有一个人你第二个加入,能贡献多少价值。后面同理计算出你是第三个,第四个加入,每种情况下能贡献多少价值。最后再算出所有次序下,价值的平均值。这就是你在团队中的夏普利价值。

解读《模型思维》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 第5张

咱们用这个公式算一遍前面的例子。 你看不管你是只会西班牙语还是只会法语,你都必须得在另一个人已经入职的情况下再入职才能创造价值。否则前面说过只会一种语言公司的业务根本做不了。换句话说,对这两个人来说都只有一种情况能创造价值。那就是另一个人第一个入职,他第二个入职。

但是,假如一个人同时会两种语言,那么他至少能在四种情况下创造价值。首先是第一个入职,其次是在只会法语的人入职之后,再其次是在只会西班牙语的人入职之后,最后是在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任何人入职之后。你看,他能在四种情况下创造价值, 所以他的待遇应该是只能在一种情况下 创造价值的人的四倍。所以2000乘以4, 他的工资应该是8000。

这个方法的科学之处就在于,第一它忽略掉了资历只看能力。第二,他计算的不是一个人的孤立价值,而是他在这个团队里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还要特别说明一下为了讲述方便这里把夏普利模型做了简化。真正的夏普利模型,比这个算法要复杂 得多,也严谨得多。

这是咱们今天说的第二个模型夏普利模型,它稍微有点难度。

接下来,第三个咱们说个相对简单点的,叫网络模型也就是用网络化的方式来看待人群。不要把人群看成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看成一张网。它的价值是可以帮你快速找到问题问题的突破口。

咱们还是从一个问题说起。假设在一个城市里突然爆发了病毒,蔓延速度很快。针对这个病毒,有一种特效疫苗。但疫苗的数量很有限只能给少部分人注射。请问你应该把疫苗给谁?可能有人说当然是先给老幼妇孺啊,这些人抵抗力低更需要疫苗。也可能有人说应该先给那些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还可能有人说为了公平起见应该抽签把一切交给运气。

但是,从网络模型的角度看,其实还有一个更科学的办法。假如把人群看成一张网,把每个人看成一个节点,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看成是节点之间的连接线。你会发现有节点跟周围的连接特别充分,这些人特别容易跟别人发生接触。可能是因为他人缘好也可能是因为他的工作需要跟人打交道。假如这些人感染,他们马上就会传染给其他的人。所以按照网络模型,应该先把疫苗给这些人。这样能更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

再比如,你要向市场推广一个新产品,也可以把拥有最多连接的节点当成种子用户, 先发给他们试用,然后让他们帮你推广。总之,不管你想扩散观点还是控制问题,通过网络模型,我们都可以快速找到,一个问题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往往就是拥有最多连接数的节点。这就是咱们说的第三个模型网络模型。

我从书里挑选 了三组模型思维,分布模型夏普利模型网络模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更实用, 当然也非常烧脑的模型。假如你有兴趣可以去看原书挑战一下。

最后

有关这本《模型思维》的解读,咱们先说到这。最后我还有一点个人感受。那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模型?我觉得模型其实是一个人最底层的思维系统。它比知识和方法还要底层。有时候你做事的方法可能都对,但就是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归根结底很可能就是用错了模型。比如在职场上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天天加班,对领导唯命是从,但升职加薪却没我的份?其实说到底他是在用友谊模型看待工作。觉得自己付出了忠诚就应该获得同样的忠诚。还有人把工作当作打仗,用战争模型。有人把公司当成家,用家庭模型。当然,咱们在这不是要说谁对谁错,而是想说很多时候模型比方法更重要。假如你发现自己做事的方法都没问题,但就是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你可能要反思是不是在一开始就用错了模型。

书籍介绍

《模型思维》

《模型思维》

《模型思维》是一本揭示模型思维奥秘的力作,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生动的案例,教会读者如何运用多元思维模型来提升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助你在复…
本文“解读《模型思维》多模型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为本站原创作品,发布者:鹿小编,其版权均为启职鹿所有。
严禁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行为,若需转载,请与service@qizhietd.com联系并取得授权确认后。请清晰标明文章来源出处以及原作者署名,共同维护良好的创作环境。
同时,启职鹿诚邀您加入我们的平台,共享您的见解与思考,携手促进职场技能的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