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读书汇-正文

解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是一本帮助管理者取得工作成效的书,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比如程序员、工程师、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等,这本书同样可以帮助你在工作当中卓有成效。本书作者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家庭,28岁的时候去了美国。他担任过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是纽约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这是一本帮助管理者取得工作成效的书,如果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比如程序员、工程师、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等,这本书同样可以帮助你在工作当中卓有成效。本书作者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家庭,28岁的时候去了美国。他担任过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顾问,是纽约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2002年,德鲁克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这对美国人来说是极高的荣誉。总统勋章只颁发给有杰出贡献的平民,比如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等。德鲁克被誉为经验主义的管理学大师,这是什么意思呢?德鲁克不是在大学里面抽象地研究管理学,他的书里面很少有模型或数据分析,他的许多思想直接来自大公司的管理实践,来自对商业和社会的观察。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源于德鲁克的一项观察: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当中,知识工作者,也就是脑力劳动者的人数在快速增长。过去工商企业里面,体力劳动者占多数,比如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的工作绩效怎么样是很好检查的,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就知道了,比如算一下他每天生产了多少产品,工作了多长时间,产品质量合不合格。但是,这套绩效管理办法在知识工作者身上就不起作用了,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很多时候,知识工作者在思考,从表面上看,他没有工作,实际上他确实在工作,比如一位实验员在想下一个实验方案,一位营销人员在想下个月的市场计划,你能说他没有在工作吗?

第二个原因,许多知识工作者不生产具体的产品。流水线工人一天组装30个零件,合不合格很容易检查,但是实验人员想出来的方案、营销人员想出来的计划是不是合格呢?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观察到这个现象之后,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影响非常深远的概念,知识工作者需要自我管理。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观念,传统的管理是外控式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角色定位很明确,比如体力劳动者需要一个主管或者监工从外部来管理他,但是自我管理是内控式的,主管对知识工作者的控制和影响变小了,这对知识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解放,你可以发挥更多的自主性,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在公司很难控制和监管你的时候,如何保证自己工作有成效,实现自我更高的价值。

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说到管理者,你可能还有点犯嘀咕。我只是一名专业人士,一名技术人员,是知识工作者,但我没有管理谁啊。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德鲁克看来,知识工作者即使没有下属,也是管理者。为什么这么说呢?知识工作者通常是专业人士,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你是知识权威,需要做决策,需要对成果负责,从这一点来讲,你的工作和经理人是一样的。那么,什么是卓有成效呢?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是说一项工作,别人需要加班加点,你只要五个小时就完成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提前完成工作不加班只能说明你效率高,但是效率高不等于有成效。效率关注的是如何把工作完成,而成效关注的是结果,你的知识转化为了什么成果,对公司有什么贡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位市场专员需要做一份招商计划,他提前两周就完成了这项工作,而且一下子拿出了五个预案,表面上看效率很高,但是有成效吗?可能最后一个投资都没有拉来。他可能会说,不管怎么样,我是做出了五个预案没拿来投资吗?那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关我的事。从成效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就只能是自欺欺人。卓有成效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习惯,那就是重视贡献。德鲁克说,有效的管理者经常自问:“对我服务的机构在绩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

贡献有两个维度:

第一维度是面向外部客户,为公司创造直接成果,比如利润、营收,公司的生存发展说到底是要依靠利润、营收,所以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需要关注这些直接成果。即使你的部门看上去似乎只是在做一些日常性的工作,这里德鲁克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家商业银行有一个部门,专门代理各大公司股票债券的登记业务和交易业务,他的工作多是日常性的事务,非常单调,帮助这些公司的财务部门保管股东名册,定期给他们的股东发放股息,按部就班的完成这些工作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新任的管理者问自己,我还能做出什么贡献呢?很快他就有了发现,这个部门经常要跟各大公司的财务主管打交道,所以跟这些人很熟,其实很方便向他们推销银行其他业务,比如拉存款、卖理财产品,或者看看谁需要贷款等等。从此以后,这个部门就跨界了,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一不小心成了银行最成功的推销部门,每年为银行创造大笔的营收。

第二个维度是面向公司内部,让其他人可以利用你的贡献。德鲁克说,组织是能让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个人的知识一旦被组织吸收,就可以成为其他知识工作者的动力和资源。这是本书非常经典的一句名言,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先看第一句话,组织是能让个人才干得以增值的一种工具,什么意思呢?用今天的一个热门词汇来说,就是赋能。公司管理的本质是为知识工作者赋能。

第二句话,个人的知识一旦被组织吸收,就可以成为其他知识工作者的动力和源泉。换句话说,就是知识工作者要为他人赋能,以输出的知识、创意、信息和智慧,要让他人的贡献倍增,进而协同为公司创造直接成果。你可以为下属赋能,也可以为上司赋能,还可以为同事赋能。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的许多贡献是和同事协作完成的,所以为同事赋能最为重要。这里存在一个障碍,同事很可能不了解你的工作,说白了,你们在一个项目组,他也不知道你能干嘛。这个时候呢,你得把同事当做一名内部客户,主动去沟通,你有哪些长处,可以做什么,他有什么需求,他希望你做什么可以增加他的贡献。

关于如何沟通,德鲁克介绍了一个小技巧,人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读者型,一类是听者型。读者型的人,无论你如何与他侃侃而谈都是浪费口舌,他要看书面材料,那么与读者型人沟通的时候,你不妨向他提供一些详细的资料,他只有读过之后才能听得进去。听者型的人恰好相反,即使你给他一份厚厚的分析报告,如果不当面和他交流,效果也是枉然。听者型的人只有听了之后才能掌握要点,与听者型的人沟通最好的办法就是面谈。

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者有一部分是经理人,但更多的是知识工作者。而卓有成效指的是知识转化为成果,为公司做出了贡献。

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这里为你解读三个自我管理习惯。

要事优先

第一个习惯是要事优先。要事就是重要的事情,要事优先,就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而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德鲁克说,卓有成效的秘诀是集中精力。因为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最稀缺的资源时间当然要配置在最重要的工作上。怎么做到要事优先呢?

德鲁克有三点建议:

一、检查每一项工作,来问自己,这项工作现在继续做还有价值吗?能带来成果,为公司作出贡献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停手,必要的时候,你需要与你的上司公开地讨论这个问题,把没有价值的工作划掉,否则你的辛勤劳动就变成了无用功。

二、创新。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创新是最重要的事情,知识工作者最主要的精力要用于创新和变革,不断生产新的知识、创意、信息和见解,发现新工作和新业务。德鲁克非常强调创新,他有一本书,名叫《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就是专门讲创新的。

三、当你打算做一项新业务的时候,立刻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一般来说,新业务与创新有关,贡献会更大,需要放在前面优先做。这个时候如果不删减手头原有的业务,可能两头都做不好。

要事优先,还有一个要求,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来说,因为我们需要整块的时间,每一个工作对时间长度有一个最低的要求。如果一次花的时间达不到这个长度,事情就做不好,花的时间就浪费掉了。比如写一份报告,上午写15分钟,下午写15分钟,连续写两周,虽然总共也投入了五个小时,恐怕最后还是一张白纸吧。但是如果你在一天当中连续安排一个五小时的整块时间,专门来写这份报告,那么差不多你就能完成一份初稿了。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需要安排大块的连续时间去专门处理,不受其他任何事情的干扰。据说通用汽车的传奇总裁阿尔弗雷德·斯隆在做出每一项人事安排的时候,都会专门抽出几个小时来做判断。另一个著名的案例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思考周,从1992年开始,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到美国西北部的某个地方单独待上一周,放下公司的其他事情,用整整一周的时间专门思考微软的战略方向。许多作家也有这种习惯,比如英国诗人雪莱会独自一人到森林或者荒岛上写诗,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喜欢一个人乘船到海上去写作,为的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整块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当然,对于大多数知识工作者来说,不可能像雪莱和杰克·伦敦那样跑去荒岛或者海上,我们要获得整块的连续时间,就需要把自行支配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

德鲁克在书中给出了两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特别有效,把手头的例行工作排在一周内的两天中办理,比如周一和周二,然后从周三到周五,每天的整个上午保留下来,专注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德鲁克介绍了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他把召开业务会议、约请员工讨论、接待客户这类例行工作都安排在周一和周五。从周二到周四的下午不安排固定工作,灵活处理各类事务,但是他会把这三天的上午划分成几个整块的时间段,专门用于最重要的事情。这位管理者在任期之内把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了一个跨国公司,拿德鲁克的话来说,他在一个任期内达到了别人三个任期才能实现的目标。

第二种办法更具有挑战性一些,德鲁克介绍了另外一位有效的管理者。他每天上班之前会在家里用90分钟专门从事研究工作,这就需要起得很早。今天,多数人的习惯是晚睡晚起,知识工作者喜欢晚上加班,下班之后把重要的工作带回家,晚饭之后,再花两三个小时来处理。德鲁克不太赞成这样的做法,一来嘛,开夜车容易让人过度劳累;再者,经常开夜车会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总觉得晚上可以加班,白天的时候反倒没有抓紧了。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人的精力最充沛,早起在家不会被打扰,利用这一整块的时间来思考和处理重要工作,这种办法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时间是多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解读卓有成效的第二个自我管理习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对时间的感觉最不可靠。比如,把你关在一间黑屋子里面,很快就会丧失时间感,你可能觉得被关了好长时间,实际上才过了20分钟,或者你觉得没过一会儿,但是已经一个小时了。即使屋子里面亮了灯,你同样估计不准时间长度。有些知识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强,每天的时间花在哪,某件工作占用了多长时间,心里很清楚,其实这是一种幻觉。

德鲁克跟踪研究过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这位董事长非常肯定地告诉德鲁克,他的时间分为三个部分,1/3用在和管理人员讨论业务,1/3用在接待重要客户,剩余的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德鲁克说:“好,我们来统计测试一下。”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德鲁克让秘书跟踪记录了他的工作时间。看到结果,董事长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什么讨论业务、接待客户、参加活动,他几乎没花什么时间。六周的记录显示,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工作调度上,比如安排新订单、打电话给工厂催货等。后来这样的统计又做了几次,董事长相信了,他只是认为自己应该花时间研讨业务、接待客户,但是真实的时间是怎么耗费的,他并不清楚。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德鲁克大为感叹,时间是多么稀缺的资源,一天24小时,一秒钟都不会多,而我们对时间的运用却是如此的草率。如果知识工作者对时间的真实状况都不甚清楚,何谈工作有成效呢?

为此,德鲁克提出了时间管理的三步法:

第一步,记录时间耗用的真实情况。具体来说,以连续三至四个星期为一个阶段,每天只要处理一项工作,马上记录用了多长时间。注意不要到下班的时候再回忆,人的时间感是不可靠的,记忆会骗你,记录的关键是及时。一旦处理工作,马上记录。有了记录之后就可以自行检讨了,德鲁克向你保证,只要做了记录的人都会发现自己的时间混乱,对这个必然的结果你不用感到郁闷,发现问题是好事,自我提升就有了方向。

第二步是做减法。知识工作者,请时刻牢记,成效的关键是贡献。如果一件事情从天而降,落在你身上占用了你的时间,但是对公司既没有外部贡献也没有内部贡献,简单推掉就可以了。有些大忙人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所有的事情都好像难以割舍,其实好些事你不参加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德鲁克做管理咨询的时候,遇到过一家大型公司的总经理,他除了圣诞节和元旦每天都有应酬,他知道许多饭局对公司没什么好处,就是割舍不下,结果搞得自己身心疲惫,重要的事情却被耽搁了。后来这位总经理发现,他参加了许多应酬,主人根本不是真心希望他出席,发个邀请是出于礼貌,他每次都跑去,反而搞得别人不知道如何来安排。这个发现让他哭笑不得。其实心里面时刻记住贡献这把尺子,就不会出现这些尴尬的事情。

第三步是弥补缺陷。有时候时间被浪费不是个人的问题,根源在于公司的制度有缺陷。如果从时间记录表当中发现有些无效工作总是周期性的反复出现,并因此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你就得检查你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甚至公司的相关制度设计。比如一家公司每年都要发生几次库存危机,这个时候,市场部、销售部、生产部忙得团团转,这类救火工作看起来热火朝天,却是对时间的极大浪费。同样的危机重复出现,必然是该公司的订单管理系统、生产和库存计划有缺陷。为什么不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呢?你看,小小的时间记录表,就能发现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让你推动公司制度的变革。

用好时间管理的三步法,一定可以远离无效工作,集中时间处理那些真正有贡献的重要工作。

做有效的决策

最后我们说说自我管理的第三个习惯:做有效的决策。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我们讲到知识工作者之所以属于管理者,因为他们需要在专业领域做决策。决策是知识工作者的一大职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是否有成效。因为只做对的事情才能带来成果和贡献。一个有效的决策包含两种机制。

第一种是假设验证机制。大多数关于决策的书都会讲到,决策的第一步是搜集事实,但是德鲁克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知识工作者是在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对于需要决策的事情一定有自己的见解。既然有先入为主的见解,那么搜集的事实就不那么可靠,因为人们总是能够找到符合自己见解的事实。因此,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不必掩饰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见解,严谨的方法是把自己的见解作为一个有待验证的假设,通过数据和事实去验证。如果数据或事实否定了你的假设,你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设。这是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验证的关键是标准,即哪些事情或衡量方法可以支持你的假设。比如,是否要投资或收购一家公司,你心里面先有了一个见解,认为值得投资,这是一个假设,然后你可以确立验证假设的衡量方法,比如这家公司的估值或投资回报周期。德鲁克建议在验证环节同时考虑多种衡量方法,以免有失偏颇。

第二种是反对替代机制。简单说,就是列出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案,然后衡量取舍,作出判断。这里的关键是主动寻找反对意见。反对意见可以激发你的想象力,突破你原有的认识局限。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立场和思维方式,这些都可能局限你的视角。当出现反对意见时,你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所以,当你做一项决策时,从下属、上司、同事那里主动去寻找反对意见。反对意见还有一个好处,它能为你提供替代方案或者说是备用方案。德鲁克说过,决策的时候只有一种方案,别无其他选择,那和赌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决策错了怎么办?决策之后情况发生变化了怎么办?如果有备用方案,那么进可攻,退可守。反之,如果只有一种方案,一旦行不通,就只能孤注一掷了。

德鲁克在书中举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案例。我们都知道,上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当时美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罗斯福果断及时地采用了一套后来被称为新政的经济政策,把美国从大萧条的崩溃边缘拉了回来。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套经济政策并不是他上台之后灵机一动想出来的,而是在竞选总统期间作为反对意见存在的替代方案。罗斯福上任后,很快就发现竞选时期推出的方案行不通,于是立即转用了替代方案。结果,这套替代方案拯救了罗斯福,也拯救了美国。到了罗斯福的第二个任期,他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能控制国会,于是计划改组最高法院,但想不到他的计划遭到了国会的激烈反对。由于之前没有准备替代方案,这项计划只能以失败告终。如果之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指出他无法控制国会,罗斯福就可能准备一套争取国会的方案,也不至于那么被动了。

有效决策就介绍到这里。德鲁克建议知识工作者按照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这样不仅能让工作更有效,今后也能胜任更高的职位。在互联网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公司从外控式管理转向赋能式管理。这个背景下,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变得空前重要,不会自我管理,工作必然无效,何谈自我提升和发展空间呢?如果你希望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知识工作者或管理者,请把德鲁克提出的重视贡献、要事优先、时间管理等原创思想落实到工作当中。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的经典管理学著作,本书围绕管理者的角色展开,深入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位…
本文“解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为本站原创作品,发布者:鹿小编,其版权均为启职鹿所有。
严禁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行为,若需转载,请与service@qizhietd.com联系并取得授权确认后。请清晰标明文章来源出处以及原作者署名,共同维护良好的创作环境。
同时,启职鹿诚邀您加入我们的平台,共享您的见解与思考,携手促进职场技能的提升。

相关文章